企业破解“招工难”应多从自身“下功夫”

企业破解“招工难”应多从自身“下功夫”

每年春节过后,各地“招工难”的话题都持续引发关注。今年,这一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并且相较往年又有了新的变化,殊不知“招工难”背后,包含着企业怎样的无奈和务工人员怎样的考量?(2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招工难”的连续剧已经上演多年,很多企业都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因为每年春节前后,也是人员流动几乎最大之时,招工难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开年第一难题”。“招工难”的根本原因无外乎务工者增加的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的速度,但是想要破解“招工难”,企业还应多从自身“下功夫”。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节后用工荒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无疑是企业发展最大的挑战。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发展,只能争取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的优势地位。毫无疑问,薪酬待遇是企业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最重要的砝码。也正是如此,才会出现一般的洗车工、修理工月薪在3000元左右,送水工则在4000至6000之间,而厨师、司机、电工等技术性工种月薪平均在5000元左右的高薪蓝领。

尽管如此,企业开出高价薪酬,仍旧难以招募到合适人选。这就需要分析务工人员的心理动态,否则一味提高用工成本对于破解“招工难”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外来务工人员的减少,无疑是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直接原因。“外出务工工资不高”、“外出工作压力大”、“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这或许就解释了务工人员不愿再当“候鸟”的原因。与此同时,在大背景的影响下,外来务工人员相较以往变得“挑剔”。他们的诉求从“讨工资”到“要身份”,从“人力工”到“技术工”,从“吃饱饭”到“要体检”,无不印证了他们“香饽饽”的身份。“骑驴找马”、“跳槽”也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属,务工人员也开始有了选择权利和空间。不难看出,务工者本身的转变也是催生“招工难”的重要因素。

“识时务者为俊杰”。企业想要在艰难的环境下谋得生存发展,就要认清当前形势,作顺势而为的智者。概括而言,企业破解“招工难”,不能怨天尤人,埋怨发展环境和经济形势不景气,更不能埋怨务工者的“挑肥拣瘦”,因为这个环境就是“势”。企业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多“照镜子”,多在扩大招工渠道、提高薪资待遇、实行产品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总而言之,企业与其费力招人不如悉心留人,把自己变成“梧桐树”,还怕招不来“金凤凰”吗?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