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当实行供给管理(2)

为什么应当实行供给管理(2)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比较

比较一下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各自的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先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了需求管理之后,又回到了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有如下特点:

其一,着眼于总量而不是结构,着眼于眼前而不是长远。凯恩斯对于经济萧条的判断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因为萧条,人们的消费能力受到了限制,其政策要旨在于通过进一步的总量扩张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事实上,经济所以萧条,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期间整个社会的投资过度扩张,投资了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使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管理的总量扩张,使产能进一步过剩,以进一步产能过剩为依托的就业并非有效就业。随着过剩产品的滞销,只能是价格便宜、企业亏损以及新一轮的失业。

其二,认为政府可以花钱制造一次繁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事实上,不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而是快速的经济发展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萧条不过是市场机制的自我修正,通过破产、兼并重组强制性地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使得各种稀缺资源能够有效地重新分配。需求管理反应过度,没有给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只会使结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复杂,以致走走停停,长时间徘徊在萧条阶段。刺激性政策提升了耐药性,使得刺激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且破坏了货币的稳定性。货币的稳定性一旦丧失,就会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其三,需求管理把经济发展更多地看作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宏观政策使然,忽略了经济细胞活力的提升。事实上,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是企业的活力和经济体的活力问题。经济体充满活力的标志,就是能自然地、快节奏地吐故纳新,能使资源高速度地有效配置。

供给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认为经济所以出现了问题是结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长远的问题。结构问题的实质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大干快上,以致上了很多不该上的项目,形成了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的产业只是满足了人们一定阶段的需求,人们潜在的需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供给管理相信企业的供给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因此要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包括产业方面的调整,即调整出新的产业、新的产品,使过剩产能顺利退出,使稀缺资源重新有效配置。一句话,吐故纳新。结构调整还包括从一个产业、产品的产业链的低端上升到产业链的高端。结构调整引领的经济发展是高质量的,是没有尽头的。

其二,认为经济发展来自于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微观层面,因此主张减税,主张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让企业更有资金创新,让人民更敢于消费。结构调整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结构提升,因为创新可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

其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竞争既激励创新,又淘汰落后。经济萧条阶段的功能就是强制性地挤出泡沫、淘汰落后,调整和提升结构,刺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的办法包括破产、兼并重组等。

其四,供给管理的前提是人们手里要有钱,因此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健全社会保障,适当提高人们的福利,让人民群众真正有钱消费,无后顾之忧地消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