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在“用工荒”时才想起务工者的珍贵(3)

不要只在“用工荒”时才想起务工者的珍贵(3)

把对务工者的思念响成欢迎的掌声

吃不到对味的早餐,订餐没有接单的商家,情人节送出的礼物一直没有更新状态,找不到替班的保姆……春节里,外来务工人员以回家过年的方式,以自己匆匆离去的背市,让城市感觉到自己的重要,让城里人对他们产生了思念。脏、重、险、累的体力活,那些城市人不愿意干、也不屑干,甚至有几分轻视的工作,托起的却是城市的繁华和光鲜。

“我们不能只是春节时才想起他们。”的确,城市这部庞大的运行机器,外来务工者或许只是一枚枚螺丝钉,或卑微或渺小,但没有了他们,城市机器的运行却会处处受掣。如果把城市比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外来务工者就是一株株小草,他们衬托着鲜花,丰盈着城市。城市当然需要高知人群,他们是城市的金字塔,展示着城市的高度;城市也同样需要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城市的砖石,让城市有了厚实的根基。春节当口,就是一个横切面,停滞的世界里,固化显示着外来务工者的重要。

把对务工者的思念响成欢迎的掌声,是城市对务工者应有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需要制度性改革和设计。城市不能再对外来务工者冰冷和拒绝,要敞开自己广博的胸怀,改变户籍、住房、医疗、就学等城乡二元制度,给他们以立锥之地,让他们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这是城市的公平正义所在,也是发展成果共享、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城市是我家”成为现实,才能彻底消除城市的“春节之痛”。

其次,除了制度的篱笆,现实的篱笆也同样重要。随着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进行,城市似乎不再拒绝外来务工者,但这只是似乎。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收入的微薄,不断稀释着务工者对城市的梦想,加快着他们离开的脚步。这现实的篱笆,有时比制度的篱笆更难打破。关注外来务工者,留住外来务工者,需要城市的温情再浓一些,对他们的关爱再多一些。

城市亦宜自谋。外来务工者终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各个阶层的人都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城市里脏、重、险、累的体力活却不会消失,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应对之策,有利无弊。

辛苦劳动的务工者在春节前后的“用工荒”被发现,虽是遗憾,却也是良机。督促着城市,把思念变成欢迎的掌声!

【启示与思考】

“用工荒”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大严竣的现实。而企业应对的办法似乎不多,除了在用工市场大声“吆喝”和涨薪水之外,一些企业甚至找当地党委政府包括民间人士帮忙,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用人问题。

这些举措不是没有效果,但只能勉强对付一下眼前的困难,而以后呢,同样的困难会不会重来,会不会出现更难应对的局面呢?难说。

由此观之,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恐怕需要计虑长远;而着眼长远,则尤其需要建立在对人的关怀上。

春节期间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仅仅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种“城市病”,高楼大厦,城镇异化,最终还是为人之负累,缺乏“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即使住着再高的大楼,即使享受着再优越的“城里”生活,也难免会让乡愁带走灵魂,让城市成为没有底气的“空城”。

毫无疑问,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当今中国,城市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城里”、“外来”的身份壁垒,让外来务工者享受城里人一样的阳光、法律、社会福利,让城市化分工更趋合理。如此,外来务工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同呼吸、共命运才会成为可能,当异乡成为故土,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才会成为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