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日”集中反映百姓焦虑
以前想生不让生,当下让生不敢生,支付能力、时间精力,以及不得不顾及“老大”感受等等因素无不让人纠结犹豫,“生与不生”成为当下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又一时难于得出清晰结论的难题。很显然,与新的人口政策相配套的女性权益保障、儿科医疗资源供给、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但在现实发展上,甚至在理念转上都还没有相应跟进。
面对这样的局面,广东率先举办“二孩家庭日”,不但为很多家庭找到了诉求表达、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有利于将问题集中,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热议并最终达成共识,通过一定的渠道寻求解决改进。设立“二孩家庭日”,无疑为政府管理部门倾听民声、集中民意打开了“窗口”,它让杂乱的声音渐次变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毫无疑问,对多数普通家庭(尤其是占比很大的工薪阶层)而言,大胆行使二孩生育权,至关重要的前提是经济条件要允许,而经济收入要过得去,则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那么,女性完成两次生育后仍可顺利返回工作岗位则成为必须。着眼现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尚可通过政策做出硬性要求,那么大量民营组织呢?趋利避害、利益最大化惯性思维支撑下,这些企业中的女员工权益、利益如何保障?对这些企业主,除过“规定”,恐怕还得付出必要的物质“激励”。
再譬如教育成本问题。当下我国普遍实施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然而,由于硬件建设及师资力量有限,很多家庭(如外出务工家庭)不得不被动承受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等等。此外,学前教育、高中及以后教育的费用成本都在持续走高。那么,对于养育过一孩的家长来说,要让他们再“重蹈覆辙”,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并实现基本的公平不可或缺,而就眼下形势看,需要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过程。
面对上述等等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应该担当,而且必须担当。而广东地方通过设立主题非常明确的“二孩家庭日”,无疑体现了百姓的普遍焦虑和诉求。既然管理部门不能再回避矛盾和问题,那么,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下步就得着手解决。空间在表达初步关切之后,公共管理部门会拿出何种合理、有效的优化、改进方案,我们拭目以待。
“二孩日”,莫将二孩妖魔化
该调查显示,“二孩”带来的最大压力不是经济,而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公平问题。超过一半的“二孩”家庭表示,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不仅要面临“一孩”家庭面临的绝大部分问题,而且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小到两个孩子睡前抢母亲,大到出现“争姓”、“争养”等情况。有家庭苦叹:“育儿难、育两孩更难”。故而倡议设立“二孩日”。
自全面放开二胎以来,从大孩逼母亲流产,到大孩宣称要多分财产,一时间,大孩二孩势不两立的新闻屡见报端,二孩俨然成为新怪兽,破坏了家庭幸福。然而,无论是子女双全的娱乐明星,还是我们身边所见到的二孩家庭,大多是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固然,孩子会产生吃醋、嫉妒、自控力差等负面情绪,却并不单独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同学、小伙伴们往往也会如此,“两个孩子睡前抢母亲”,关键在于家长正确引导,正如网络上千篇一律的“大孩不容二孩”故事的确有,但并非占大多数,往往是一些新媒体为了追求奇特性和点击率而片面放大。
至于出现“争姓”、“争养”问题,就更不靠谱。以往独生子女,父母为了传宗接代会出现姓氏争议,现在可以生两个孩子了,纾解矛盾的几率扩大了一倍,怎么也成了二孩之弊?还有养育的负担和压力,很多夫妻在生育孩子前都会全盘考量,量力而行,不会贸然生育,相反,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即便是一个孩子或一串孩子,依然视孩子为累赘。由此可见,“育儿难、育两孩更难”是将新时代的生育难题,例如女性就业难、养育成本高过度集中于二孩身上,人为夸大二孩的冲突,有失偏颇。
心理学有个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比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生育难题自古便有,现代社会更是各式各样,在二孩问题上,将个别孩子、个别家庭的不正常反应甚至极端反应过度放大,或专门设立“二孩日”,会对其他家庭和孩子产生不良暗示,久而久之形成重要的心理取向及舆论氛围,会影响二孩也会影响到大孩的健康成长。
必须看到,生育二孩,既有养育成本、女性工作等压力,也为社会发展增加新动力,既要重点关注,也要积极对待。保障女性就业权,增加对托幼、儿科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正视家庭教育、人格教育的误区,预防和纠正少年儿童的心理、行为偏差,创造适宜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社会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方向,也是确保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大孩也好,二孩也罢,都应该得到家庭关爱,社会呵护,而不应该区别对待。单独将“二孩”拎出来,有失公平,会扩大矛盾,引发冲突,影响和谐。故而,那种以偏概全的“二孩日”不设也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