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网10月8日报道,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成为假日消费新亮点、文旅活动新风尚。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双节假期县域旅游消费订单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51%。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农”与“旅”的深度相拥,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9月29日,游客在乡村艺术集活动上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政策精准导航,筑牢农旅融合“奠基石”。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与赋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各地政府主动从“大包大揽”转向“搭台服务”,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在规划层面,多地划定核心吸引区、休闲度假带与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同质化竞争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资源盘活上,探索“点状供地”“弹性年期出让”等模式,让闲置宅基地、农房等“沉睡资产”变身文旅资源;在要素保障上,省、市、县三级专项资金陆续设立,“乡村旅游贷”“民宿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精准滴灌,增值税减免等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政策的精准供给,如同为农旅融合铺设了“快车道”,让生态优势、文化底蕴有了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制度保障。
挖潜特色资源,打造农旅融合“金名片”。农旅融合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竞争力源于深挖地域基因,让每个乡村都亮出独特的“身份标识”。湖北武汉蔡甸区消泗乡依托沉湖湿地的生态禀赋,打造“沉鱼落雁”民宿,设置观鸟平台与高倍望远镜,让珍稀鸟类景观成为核心吸引力,观鸟季入住率连续数月达95%以上。河南清丰县以白灵菇地理标志为抓手,培育出蘑菇故事会、主题民宿等9大类117个特色业态,带动食用菌产业产值达19.6亿元,文旅IP创造综合收入8000万元。这些成功实践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唯有扎根本土资源,把农耕文化、生态景观、非遗技艺等独特元素融入旅游体验,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留客留心。
业态多元融合,延伸农旅发展“产业链”。农旅融合的深度,决定着乡村产业的厚度。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从“吃农家饭”到“享田园生活”,业态的不断延伸让乡村旅游的价值链条持续拉长。文创民宿、露营基地、田园综合体、非遗工坊、智慧农场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浙江湖州的“乡村文创市集”、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徒步”、北京密云的“农场沉浸式戏剧”等,无不将当地农业特色、文化底蕴与时尚消费体验巧妙结合,赋予了乡村旅游强大的磁吸力。这种“农业+文旅+加工”的融合模式,正在各地复制推广:“旅游+农业”催生认养经济、采摘体验,“旅游+文创”让非遗技艺成为网红产品,“旅游+康养”打造森林疗愈、田园养生项目。业态的跨界融合,不仅让游客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更让乡村产业形成“多点发力、多元支撑”的良性循环。
数字赋能升级,插上农旅发展“金翅膀”。在数字化浪潮下,科技正让农旅融合变得更智慧、更高效。各地通过数字技术打通资源整合、品牌营销、游客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景区标识牌与农产品包装植入数字工具,扫码即可了解乡土故事、非遗民俗与产品溯源信息;借助在线旅游平台与社交媒体开展直播引流、内容分发,让乡村美景、特色产品走出“深闺”;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游客来源、消费偏好与热门景点,为产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智慧停车场、智能导游、在线预订等服务的普及,更让乡村旅游的便捷度大幅提升。数字技术与农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有资源无市场”的难题,更让乡村旅游从“粗放经营”向“精准服务”转型。
双节期间的乡村热潮,既是农旅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只要持续深耕“农”的底色、彰显“旅”的特色、突出“融”的亮色,农旅融合必将释放更大的发展效能,让更多乡村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作者:文悦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