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提速 拓展区域经济活力(3)

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提速 拓展区域经济活力(3)

摘要:产业对接,贵在主动。多年来,我们习惯靠聚集资源求增长,轻车熟路、已成定势,但今天,必须根据城市战略定位、区域统一规划,重新思考各自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形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马誉峰:

六模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河北日报记者王敬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对于破解首都发展难题、实现区域布局重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马誉峰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新理念适应新常态,以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马誉峰代表介绍,近两年,保定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方面,摸索出六种区域合作模式:一是园区共建模式。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延伸延长产业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二是筑巢引凤模式。做强硬支撑,打造软环境,先予后取,互利共赢。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成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目前已入驻科技型企业45家。三是政企牵手模式。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碰撞出双赢火花。北京新发地集团与保定高碑店市,合作共建占地2000多亩的农副产品物流园,9000余名商户签约入驻,成为首个正式运营的北京农批市场疏解项目。四是企业联姻模式。企业之间强强联手,北京大红门与白沟和道国际签约,1500多家北京商户入驻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五是托管合作模式。通过整体托管或联合办学(院)的形式,疏解首都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北京儿童医院成功托管保定儿童医院,北京林业大学和保定共建白洋淀生态研究院,150多家北京文化、教育、卫生机构与保定开展了对接合作。六是创新联盟模式。由企业为主体发起,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对接,迸发出巨大活力。目前,保定与中国科协所属59个全国学会合作推进117个科技创新项目,组建了2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有效疏解了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也给河北、给保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和深远影响。”马誉峰代表表示,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承载、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保定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具备了一切可能的条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作为、担当表率,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