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智库
新型智库具备国际视野是对其起码的要求。新型智库应该是外向型的国际化智库,而智库人员“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是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意见》提出应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交流、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这将为建设外向型智库、智库人才对外交流、把握国际动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等创造宽松有利环境。
目前对智库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审批不仅繁琐复杂,而且审批周期很长。为此,应该简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智库部门的出访经费和出访时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设置等,要从工作需要出发,区别于其他政府机构而单列设计和配备。同时,对智库应依法放开因私护照的管理,可以使用课题经费根据研究需要出入境,把其作为因公出访的管理补充,拓宽“走出去”的交流渠道和信息捕捉渠道,这是搞外向型国际化新型智库的基础性建设。
除了简化审批程序外,还要改革智库严格按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出访管理的做法。一些基层智库领导和研究人员出访严格按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管理,不考虑智库的学术研究特点和工作需要,实行“一刀切”的外事管理办法,智库人员的出访经费和出访时间都受到严格限制。这不仅使得智库人员“走出去”了解国际动态困难,走出去做研究更困难。
加强人才队伍的战略性培训
建设新型智库的关键在于人才。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合力培养智库人才,特别是培养一些在专业性和区域性上有独到之处的人才。国家则应从全局性发展的高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各级人才,这是新型智库发展必须搞好的战略问题。国外智库很多专家都是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可持续地加以培养而打造成的。例如,美国政府就是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汉语语言旗舰计划”(Chinese Flagship Program)等项目,培养各类对华专家。澳大利亚政府则是采用“中国经历”(China Experience)、“中国年”(Year in China)等项目,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选拔人才来培养“汉学家”和对华智库专家。
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无论是智库团队还是智库专家的培养和打造,都离不开对智库人才的进一步培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新型智库人员的研究视野、问题敏感度、政策理解度、科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能力和行文写作能力等基础技能做专门的培养培训。同时,必须采用阶段性、接续性、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计划。鉴于此,国家应该确立智库人才培养工程,并把其纳入国家十二大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中,作为一个单列的人才培养项目。此外,还要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共政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国际发展战略的需要,选择专人进行针对性研究培训,以便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养成,更有助于智库制定相应战略对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