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特色和专业研究主力
智库机构的职能作用决定了智库研究的目的不是建立学科而是解决问题。过去,智库多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进行机构设置和研究,在建设新型智库过程中,必须实现职能转型和工作转向,增强现有智库的问题指向性和精准化,否则新型智库建设容易“换汤不换药”,提交众多流于形式的成果。
应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的总体部署,对现有智库机构和智库资源进行整合,明确规定不同智库研究机构的主攻方向和研究专长。相应地,智库研究人员结构、长短期研究目标和工作任务等,也都要依据国家战略部署做相应的调整和聚焦。国家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建立一批国家级特色智库,或把一批地方的特色智库确定为国家级的智库机构后,应该限制其他智库发展的趋同性和同质性。同时,要加大智库研究薄弱领域的研究投入和机构设置。例如,对于美国问题领域的战略对策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智库进行布局,形成网络化覆盖式和立体化穿透式的研究,增强对美研究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战略性领域,如金融、高科技、能源等,国家也应因地制宜地明确指定一些智库机构进行长期专门定向研究。例如,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国家应该建立国家级金融发展战略研究院。还可以根据地缘政治战略所需,依据区位优势建立国家级研究机构。例如,靠近朝鲜半岛的省份可以建立关于东北亚和半岛问题的研究机构。这样会使我国的新型智库建设和发展职责明晰,功能显著,也各具特色。
在新型智库布局中,在梳理智库资源、调整智库的部门职能和研究方向的同时,还应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打破人事制度壁垒。按照国际上智库机构人才要素的科学配比,把目前分属不同智库机构、研究同一问题的人力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和配置,实现不同智库研究机构研究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而各有侧重,避免以往智库研究中一窝蜂研究同一热点问题的现象。因此,应改革智库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使智库管理部门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实现高级研究人才按需要、按专业合理高效流动。这样才能集聚专业智库人才,发挥我国人才众多的合成优势,在国际智库舞台上形成中国的“集团军”。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