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

辛向阳: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

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的内在动力。必须认识到,创新发展不是离开社会制度的悬空式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始终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底蕴,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条件就是科技创新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332年的历史,在1848年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有很多条件,比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理论基石、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就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

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不重视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这成为其思想的软肋。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一个问题是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要面对的困惑:未来社会谁来从事十分艰辛、枯燥、肮脏甚至危险的劳动。考茨基在其《莫尔及其乌托邦》一书中说,这一问题“成了全体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块绊脚石。” (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第226页,三联出版社1963年版)让谁来承担未来社会艰苦劳动这一问题的确绊倒了无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考茨基认为,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人们认真研究近代技术,这一类问题没有不能解决的”。(同上,第227页)正是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未来社会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路径。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因为科学按其本性来讲是服务于大众的,科学越发展,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科学技术的资本化异化着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在变成资本奴隶的同时,还要变成机器的奴隶。私有制使科学技术仅仅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成为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科学技术创新要想成为真正为大众谋利益的动力,就应当建立公有制和无产阶级的政权。马克思指出:“只有工人阶级……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中,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9—150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创新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创新。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能够避免对生产力的破坏。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多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他说,“创造性毁灭过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它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每一位生于其中的资本家都不得不关注它”。资本主义就是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来摧毁社会财富、给人民大众以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再发展自己。这种创新不会关注大众的整体利益,也不会关注社会财富的损失,只关注资本利益的增加。1929年10月24日,经济危机的大风暴席卷美国。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大量销毁人民群众需要但对于资本追求利润而言“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汽车工业下降了95%,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全国1/4的工人失业。这种危机式的创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创新的基本特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就要避免对社会财富的破坏,要用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力能够在累积的基础上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创新应当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破坏。社会主义创新是在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是累积性创新,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创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