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3)

辛向阳: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道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推动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正是因为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为奇迹、海尔奇迹,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保障。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会成功?我看,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才能作出构想: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能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的制度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是“大众”和“万众”,即社会全体的劳动者。谁能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机遇,谁就能在创业和创新的领域开辟自己的天地。创业和创新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大众的集体行为。创业创新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整个团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是劳动者联合进行集体创业创新的行为。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瓶颈区下大功夫,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拿出“杀手锏”,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