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班”刺痛了谁的神经(3)

“学渣班”刺痛了谁的神经(3)

 

“学渣班”嘲弄教育公平

教室靠厕所,桌椅是其他教室淘汰下来的,老师是代课教师,这不是歧视是什么?“学渣班”如此不受学校待见,显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不过,成绩垫底的51名学生并不是都分进了“学渣班”,有8名学生因为是学校老师的亲戚或朋友的孩子得以“幸免”。看来,“因材施教”也是要看“背景”的。

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平等对待。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贴上“差生”标签,将他们分别对待,可能让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这所学校肩负教育责任,却对学生区别对待,对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关系的学生予以“二等公民”对待,这是严重的失职渎职,是对教育责任的背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要能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就是在学校里面,也不能形成对部分学生的歧视与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制造教育不公的责任人,更要加强惩治力度,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沐浴在温煦的教育阳光下。

“学渣班”背后不止存在软暴力

总有一些新闻让人齿冷。这个事件之所以会让人产生齿冷感受,倒不是因为事件带着荒诞属性,而是因为行为主体给人印象反差。把学生分成学渣和学霸两类,并以此排班,这样简单粗暴的贴标签思维无疑欠妥。小学是启蒙教育机构,原本应该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除尘,而这所学校却在为孩子的心灵倒灰,无疑让人大跌眼镜。

可稍加观察,这个事件背后似乎又存在一个集合,并非孤例。比如,在西安等地,就出现过“学习好的学生戴红领巾,学习不好的戴绿领巾”的新闻。这种标签思维当然值得我们彻底反思,因为它所附带的教育软暴力可能比抽学生教鞭还恶毒。

一个戴着“差生”标志的小学生,整日求学于一群戴着“优生”标记的同学之中,整日承受着老师、同学异样的目光,其背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大于其心理承受力。在如此重压之下,虽然也有知耻而后勇者出现,但更多的学生恐怕会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在这种标签思维的影响之下,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同学友谊可能也会跟着受到影响。所谓的优生可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谓的差生,这样当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揆诸现实,在我国教育领域仍然存在“抓尖子就是抓主业”“只要有一个孩子成大才,本校教育就成功”的思维现象。这种思维的产生可能还是和钱相关。对于学校而言,只有学生成才成名,进入名牌大学,学校名声大振,生源和教育经费才有充足保障。而尖子生的成材概率显然更大,学校一般会对其重点培养,甚至采取“特护”措施。当然,它也与小学校长这个“一把手”的教育思维相关。这个方面反映的问题是,我国教育职业化还必须往基层推进。因为在我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校长并非教育界出身,而是由其他行政岗位调任。如此一来,学校教学的功利思维或会更重。

故而,“学渣班”背后可能不止存在教育软暴力,我们必须对其背后存在的思维进行制度性纠偏。要知道,孩子健康成长远比孩子成才更重要。

【启示与思考】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理成熟条件,将差生单独分班教学,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极为不利。把这些成绩差的孩子分在一个班,看似方便了学校管理,但对这些孩子来说不公平,毕竟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差生和好生分隔开来,很可能互相影响,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这种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也可能会在部分孩子身上产生污名效应,带来自暴自弃等消极影响。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在划分差生班的同时,能个性化教学,向这个班倾斜更多的教育资源,巩固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成绩,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明天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现如今学校的任何狡辩都是心虚,而不是“因材施教”。而单靠成绩划分班级也过于绝对,也明显是不尊重和无视学生的人格,应该把那些自己不学好又喜欢带坏别的孩子的划分出来,而那些还努力的孩子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学渣”并不是真的不可能逆袭学霸,在智力水平方面,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最关键的差距在于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学习习惯可以养成,学习方法可以培养。而往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琢磨不透,缺乏定力和自控力,那就需要身边有个老师能时刻监督或优秀的学生在身边作榜样,而不是被如此“照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