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胡鞍钢:以人为本的"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

摘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也具体体现了五大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目标制定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编者按 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做专题讲座。胡鞍钢在融合近半年来国情研究院团队核心成果的基础上,对过去五年政府工作进行了客观评估评价;在吸收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最新数据、理念和导向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目标定位、重大举措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权威解读。经作者授权,由光明网理论独家发布胡鞍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文稿,以飨网友。

胡鞍钢领衔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团队作为国内著名智库,一直把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的专题,进行持续性研究、跟踪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期间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对“十二五”规划实施做中期评估,开展“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并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鞍钢

以人为本的"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

——胡鞍钢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五”的定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将它视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全面决战期、全面决胜期、全面建成期。

●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

●国家发展规划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规划,而且还要给世界各国一个惊喜,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定位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五大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从七个方面来充实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次将“点目标”改为“区间目标”,这一做法是科学理性的,本身也是一个宏观调控手段的创新。这是保底线的机制,也是力争上游的机制。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也具体体现了五大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目标制定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从“绝对贫困时代”到“小康社会时代”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至2020年经历42年,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指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绝对贫困社会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小康社会,将一个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世界第二十九位贸易体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位贸易体。

从国际发展水平比较,中国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极低收入阶段(1978-1990),提前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解决11亿人民温饱问题。这一阶段是从“绝对贫困时代”进入“温饱水平时代”,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不足200美元上升至330美元,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7.7%(绝对贫困型)下降至58.8%(温饱型)。(见表1)

第二阶段是低收入阶段(1991-2000),提前实现GDP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进入“小康水平时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了930美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分别下降至39.4%(富裕型)和49.1%(小康型)。根据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按每人每日支出低于1.25美元计算,1990年到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从6.94亿人减少至3.6亿人,贫困发生率从60.7%下降至28.1%。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第三个阶段是下中等收入阶段(2001-2010),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提前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了4300美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分别下降至35.7%的富裕型和41.1%的小康型(见表1),按国际贫困线标准,到2010年我国贫困人口已降至1.23亿人,贫困发生率降至9.2%。(见表2)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第四个阶段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2011-2020),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从4000美元达到2015年的8000美元以上,再达到2020年的1.2万美元以上,接近或达到高收入阶段(门槛)。这里又区分为两个五年:一是“十二五”时期,它的定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二是“十三五”时期,它的定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将它视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全面决战期、全面决胜期、全面建成期。

二、党中央:三次设计百年宏伟目标

中国2020年宏伟目标,就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这一宏伟蓝图是什么?党中央又是怎样持续地设计这一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设计2020年目标: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还提出了2020年小康社会的三个量化指标:一是富民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化目标,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三是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基于这一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2006年设计并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次设计2020年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于这一报告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2011年设计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次设计2020年目标,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核心目标。当时国家发改委还是提出了4个量化指标:一是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这仍是中等收入平均水平的目标;二是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到30%左右;三是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四是到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三次设计2020年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党中央持续地进行了三次总体设计百年宏伟目标,这在世界大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能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到2015年,中国GDP相当于2000年的3.96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6.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29.5%(为2014年数据)。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当然,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指标来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内涵会不断丰富,发展水平会不断提高,具体的指标会不断调整。

那么,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进一步设计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正式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和批准。

三、“十三五”规划:2020年宏伟蓝图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惠及十四亿全体人民的目标导向如何实现?这就是“十三五”规划的基本任务,这是要向全国人民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为国家发展规划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规划。而且还要给世界各国一个惊喜,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定位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五大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从七个方面来充实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此,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做了充分的说明。这里,我作为国家“十三五”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专业的视角作一详细说明和解读。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发展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发展优势与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等因素,特别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包括七大类目标、25个主要指标(实有指标33个),也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发展方向导向、发展目标导向、解决问题导向以及政策导向。

第一,经济发展目标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这个指标国内外都很关注,既是五年规划的核心指标,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不同于以往历次五年规划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见表3),首次将“点目标”改为“区间目标”,这一做法是科学理性的,留有余地。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10万亿美元,又更广泛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例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货物进出口额达到增长6%的预期目标,但实际结果是负增长,为-7.0%。因此,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采用区间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宏观调控手段的创新,从下限看,“6.5%以上”是确保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给市场主体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也给国际社会发出了准确的信息,这是“保底线”机制,同时又留有充分余地,从努力方向看,增速争取达到7%,这是力争上游机制。国家规划经济增速区间目标,也给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信号,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做到“稳增长、调结构”,也为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实际上,许多地区“十三五”规划已经采用了经济增速区间目标。今后这一作法将成为常态。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按照上述6.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到2020年,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国GDP总量从2015年的67.7万亿元将达到92.7万亿元,也可能超过100万亿元,若按人民币现价计算,还会更高。这是什么概念呢?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增长是不可思议的,按不变价格计算,我们估计从1978-2020年的42年间,GDP总量增长42倍左右;按当年价格计算,1986年中国GDP超过1万亿元,1995年超过5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08年超过30万亿元,2014年超过60万亿元。尽管经济增速下降,但是经济规模的增量越来越大。从国际比较看,按汇率法计算,1994年中国GDP超过5000亿美元,1998年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超过5万亿美元,2014年超过10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相当于1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15年的15.5%上升至20%以上。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2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从2015年的17%上升至20%以上。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就是各类结构性指标不断优化升级。从三大产业来看,“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0.6%提高至2020年的56%;服务业就业比重也相应地从2014年的40.6%提高至2020年的46.6%,而农业就业比重还会下降至23%左右。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加快推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电商或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并向农村地区延伸,积极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综合经济贡献率及就业贡献率明显提高,鼓励发展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健康产业和全民健身产业。积极发展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加速发展绿色产业,开拓蓝色经济(指海洋经济)。

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6%以上。这是首次作为主要指标,主要的考虑有,当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持续下降,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转移农业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者人数,就可达到上述目标。由于提高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物质资本强度(指人均资本存量)、研发强度、人力资本强度,还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可能超过上述目标。

第二,创新发展目标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1%提高至2.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加至2.32万亿元,5年累计投资11.22万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时期总支出1.93倍。“十三五”时期将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6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大工程9项(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为2030年中国科技发展超前谋划、重点部署。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北京、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鼓励建设运行一批高水平海外科教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世界2000强企业、世界品牌500强企业的中国企业数明显增加,其中世界品牌实验室500强的中国企业数翻一番。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6.3件提高至2020年的12件,全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9万件提高至168万件,既反映了中国技术创新资本存量,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全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预期目标是7.1%,明显低于“十二五”时期的39.1%的速度(见表4),实际执行结果还会高于这些预期指标。

【光明独家特稿】胡鞍钢:以人为本的

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基础研究要能够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工作。 国家支持中国科学院等进入世界同类研究机构前列,进入国际领跑行列 。

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年的40%提高至2020年的70%,用户数从6.88亿人提高至9.80亿人;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57%提高至85%,用户数从7.8亿人提高至11.9亿人。这意味着,人的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即人均拥有信息量、知识量以及应用能力普遍地提高,并强化了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分享、共享信息资源,这就为创造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分享新经济提供了巨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加速互联网与各行业渗透融合,大大地促进了各类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同时也大大地改造并提升了传统产业,从而创新和加速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2020年的人才发展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我们估计,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亿人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7.6%,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超过550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0人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8000万人,均超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2020年目标。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亿众创富(创造各种财富),市场主体登记数从2015年的7700多万户增至2020年的1.1亿户,占总人口比重从%提升至%。积极吸引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估计“十三五”时期累计可达到200万人,相当于“十二五”时期(131万人)的1.5倍以上。积极吸引海外各类专家人才,力争从“十二五”时期的300万人次提高至“十三五”时期的450万人次;积极吸引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翻一番,累计达到250万人次,相当于“十二五”时期(162万人次)的1.5倍以上;三者合计达到900万人次,这表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吸引人才的国家之一,到中国留学,到中国工作,到中国创新,到中国创业,到中国挣钱,将成为世界各类人才走向新潮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李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