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塑造中国的国际发展援助新角色(2)

马斌:塑造中国的国际发展援助新角色(2)

其次,搭建重点突出的援助框架。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务程度的不断加深,它与现行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尽管中国也向外提供援助,但主要是以受援国的身份出现。随着中国提供发展援助的能力和意愿的增加,捐赠国将成为主要身份。近年来,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用“新兴捐赠国”来称呼中国。鉴于当前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运转很难摆脱西方“权力逻辑”的束缚,中国就需搭建侧重点突出的多层次发展援助框架,以输送发展资源、履行国际责任。搭建中国发展援助框架需根据外交总体安排和国际社会现实,把双边途径为基础,区域组织作为平台,国际机制作为补充。

双边援助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基础性途径是由现行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受“权力逻辑”制约的现实所决定的。由于双边途径能够较好地贯彻援助国和受援国的意图,因此,它可以避免和降低现行国际发展援助体系被西方国家主导所引发的弊端,防止中国援助资源被个别国家或集团用来输出价值观和扩张权力、干扰受援国的正常发展。与此同时,双边途径更便于中国就发展理念与受援国进行交流,传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受援国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共赢发展。

区域组织是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重要平台是由地区一体化是当今国际体系发展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目前,中国周边地区、非洲、拉美、中东、南太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一体化趋势,并且该趋势还继续向前发展。地区一体化组织产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就是促进区内国家发展。它们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和提出多种发展方案或措施。对中国而言,利用此类地区发展组织是一项较为合理、有效的选择,这既可以减少前期成本以把更多资源投入发展项目,又可以利用地区组织力量使援助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国际机制是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重要补充。联合国发展系统、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在关于国际发展事务的理念讨论和项目实践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主导着国际发展实践的主流趋势。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业时需要既坚持参与现有多边发展机构,比如联合国发展系统、世界银行等,推进此类发展机构的改革,又做好新机制的创建工作,比如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简言之,摆脱西方国家把发展援助当作实现和延续其国际权力地位的手段的窠臼,推动援助回归发展本质,是中国塑造国际发展援助领域新角色的中心取向。未来中国的发展援助既要体现出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又能成为对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向“低政治、高效率”方向变革的推力。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