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弗敬不正 从容中道 自胜者强(2)

张辛:弗敬不正 从容中道 自胜者强(2)

——从“因缘”说起

“礼别异”。礼的指标是实现秩序,礼的起点或前提则是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分别、分理、分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分化混沌,告别愚昧,战胜野蛮,然后步入文明,走向自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三大分别、分理、分化的基础工程,即天人之分、人人之分和个体生命的身心之分之上。这三大基础工程决定了人类群体的三大主体行为:如何对待上天、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三大主体行为造就了人类的三大主体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天人、人人和个体身心这三大关系实即三大因缘,彼此依存,相辅相成。

“礼本于仁”。仁是实施三大主体行为,处理三大基本关系,并使之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的最高准则和最适中手段、最有效方式。于是成为“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冯友兰语)。“仁者爱人”,仁的基础内涵是爱,即所谓“亲亲之谓仁”。但爱并非仁的主要内涵,爱属自然,是天性,是本能,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时限,讲占有,可拒绝。爱是上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

“仁”的主要内涵是敬,即孔子所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是教养,是理性的,平等的、无时限,重分享,是互相的,并不可拒绝。故孔子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乃是处理天人、人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关系)及身心三大关系的要津。

于是孔子曰:“礼主敬。”《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离卦》曰:“敬之无咎。”《左传》曰:“敬,礼之舆也。”《庄子》曰:“敬中以达彼。”《坛经》曰:“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二程曰:“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曰:“敬是圣门第一义。”王夫之则径称:“敬,礼之神也。”当然爱不可或缺,因为爱是天性。无爱则无敬,无敬则无所谓爱,“爱而无敬,兽畜之也”。所以爱和敬实际也是一种因缘。依佛家言爱即因,敬即缘,相辅相成。有真因才有正果,有爱无敬,不成正果。

故孔子说:“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由爱而敬,或曰由爱提升到敬,才谓之“中”,才合适,才到位,才符合礼的规范,也才能最终实施好三大行为,处理好三大关系。敬有二义:一是忠,即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由正面,主动、积极地处理三大关系即忠,由侧面,被动、消极地处理三大关系即恕。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张有弛,有进有止,有作有息,可以动静相得,刚柔互济。人类既需要主动、积极,也需要被动、消极。而当今人类所忽视的恰恰是后者,这就是所谓物化,准确地说动物化的最主要表现。

总之,中国文化或国学归根到底是三个字:道、礼、和。这三字彼此关联,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道是因,礼是缘,和则是果。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等。中国文化所重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庄子》)。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重人道,人本。

《礼记》说:“人道,政为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特别引用了孔子所说“政者,正也”。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文素养及其执政效果。然而何以正?答案只有上揭四字:“弗敬不正”。所谓敬,无非有三:“尊天”(墨子语,即董仲舒所谓“崇本”),互敬(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自重。三者是为人、为政、立国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正道。对上天大自然,对他人,对人民群众,对自己个体生命不敬,就是人品不正,民风不正,党风不正等等,一句话,就是不正道。结果只能是自然生态恶化;只能是失信于人,激化社会及民族矛盾;只能是身心不和,生命失常。只有尊天、互敬、自重才能提升境界,提高修养,进而改良执政效果,政通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保中华文明之道通达和长远。

《中庸》曰:“从容中道,圣人也。”从,信从、服从,即忠;容,宽容、理解,即恕。善者从,不善者容。忠恕是人生修养的极致,只有忠恕,才能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社会关系、天人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状态。对天,对人,对自身个体生命有忠有恕,就可以实现三大和谐,即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费孝通先生生前最后发表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令”,体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大胸怀、大境界和大智慧、大教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