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背景下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地位的。三年多来,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针对党和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丰富,相互联系,思想深刻,语言生动,为人瞩目。可以说,这些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处理好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治理中的热点、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每当我们的经济社会进入转折阶段,就有一些“预言家”唱衰中国。他们不懂得,对于用唯物辩证法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困难、挑战、风险,正是转变、突破、创新的机遇。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大风大浪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在斗争中坚持理论指导而又敢于理论创新的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和中心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他说:“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形成这一重要认识,是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以及总结了抗日战争初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才获得的,来之不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所谓“相结合”,不是坐在书斋里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变化,而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斗争实际出发,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回答和解决中国重大课题的理论成果。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碰到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面对的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也就是我们党要解决的历史课题。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解决前一个课题,才能为解决后一个课题创设条件。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是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国情,依靠自己的实践,回答和解决的是近代中国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过程中,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进行了两次“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实现了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党把这一理论成果和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统称为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历尽曲折之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