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程:领导干部说话要说到群众的心坎上(2)

李章程:领导干部说话要说到群众的心坎上(2)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领导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好转,文风也大为改观。在各类文章、文件和会议讲话中,因为少了“穿靴戴帽”,各种空话、假话、套话随之减少。但在纠文风成效显著的同时,一些领导干部纠“讲话之风”却举步维艰。

从主观上来看,说话与写文章相比,处于文风转变、作风改进中更加根深蒂固的位置,关乎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个人说话的风格是长期形成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就可能暴露无遗。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无话可说、不会说话,甚至口无遮拦、胡乱说话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对一些现象提出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里所批评的现象,正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的现象。几年前,某地一位村民向镇党委书记反映拆迁补偿的问题,这位书记以要开会没时间、不熟悉情况为由,告诉村民“别找我,反映也没用”。村民一边哭泣,一边央求,“您这儿都不管了,我去找谁,要我去跳楼啊!”书记回应道:“这我还管不了,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显然,这位镇党委书记已经远远不是说话不当,而是没有摆正自己和权力、自己和群众的关系,对人民群众没有丝毫敬畏之心,他的说话只会让老百姓寒心,甚至不寒而栗。试想一下,领导干部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与自己的服务对象连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又何谈服务?!更何谈全心全意?!

从客观上来看,领导干部的说话要起到维护和促进党的领导的作用,要达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目的,就要充分考虑说话可能产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而不是信口开河。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传播和移动终端传播已十分普及,且不说一些媒体有断章取义的癖好,一段完整的讲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讲话一经发布,就会变成既成事实。越是敏感的话题,越是攸关群众利益的内容,越是不那么正确的观点,就越会呈现病毒式蔓延,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加以修正,极端严重时还会影响党的威信。虽然在领导干部发表文章和接受采访方面有相关规定,新闻媒体也有从业规范,但现在自媒体已无处不在,再严格、再缜密的规定也无法“精确制导”地约束每一次说话。为了开展和推动工作,不说话固然是不行的,但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该说到什么程度,一些内部工作研讨可以说的话面对媒体应该怎样说,面对群众应该怎样说,这些问题纷至沓来。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精打细算,似乎过于谨小慎微、斤斤计较,甚至有些危言耸听了。真要这样细抠,领导干部岂不人人自危,最终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吗?如果这样去想,就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党和人民群众对立了起来,把党和新闻媒体对立了起来。几年前,一位记者因一起信访案件采访某地一位规划局的副局长,这位副局长竟然训斥道:“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此一雷人之语随后震动全国。但冷静地想一想,这位副局长绝非要刻意造成与媒体对立的局面,更不想故意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其错误的根源在于对很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起码的认知。而实际上这样的错误认知可能并不鲜见。这也是部分领导干部逃避媒体、排斥媒体甚至敌视媒体的情况时有发生的原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