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播绿不止接力扮美生态京华

六十余载播绿不止接力扮美生态京华

摘要: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北京的林木覆盖率已从1950年的1.3%提高到59%;森林覆盖率达到41.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全市“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大生态格局已基本形成。

北京市森林资源

分布现状图

2015年  59%

2010年  53%

2000年  42%

1995年  36.26%

1980年  16.6%

1950年  1.3%

林木覆盖率逐年增长

如果有机会从高空俯瞰,你会发现,北京的山川、河流、林地,好似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

西部太行到北部燕山,环抱京畿的两大山脉,是这把巨伞浓墨重彩的绿色伞面;平原,数不清的河流、道路、林带交错纵横,条条绿廊、绿线、绿楔,支撑起伞的骨架;中心城内外,休闲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星罗棋布,是绿伞覆盖的芳草地上,缤纷绽放的朵朵小花……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北京的林木覆盖率已从1950年的1.3%提高到59%;森林覆盖率达到41.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全市“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大生态格局已基本形成。

这绿,来自过去6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绿化造林: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发动群众荒山造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只有32万亩残次林,到处都是荒山秃岭,山洪灾害频发。为改善首都生态,上世纪50年代,从绿化小西山开始,北京拉开了动员社会力量大规模荒山造林的序幕。“1000多人浩浩荡荡扛着树苗上山,山脚下运工具、运树苗的大卡车一溜排出去2里多地……”家住东城区的张凡老人至今对50多年前在八达岭种树的情景记忆犹新。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从群众造林逐渐转向工程造林,重点是抑制风沙。北京历史上频繁受沙尘天气困扰,1977年甚至被世界防治沙漠化会议列为受沙漠化威胁的城市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绿化工程相继在北京启动,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地变林海,阻挡风沙进京。

第三阶段,2000年到2010年,四环至六环之间,两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相继启动。10年间,绿化隔离地区形成2.4万公顷城市森林,80多个休闲公园分布其间。还有“五河十路”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北京越来越多的国土被绿色覆盖。

到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其中80%在山区。2011年起,北京市进入第四阶段的造林:开展平原绿化,补齐生态短板。

按照“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布局,北京打响了史无前例的平原造林战役,短短4年新增105万亩城市森林,形成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中心城和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绿色隔离空间。平原的森林覆盖率跃升至25%,比2011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完善首都生态格局,更艰苦的战役还在后面。

北京山区,还有最后20万亩宜林荒山尚未披绿。这20万亩荒山土壤贫瘠、岩石裸露,是造林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城区年年增绿,但仍面临着绿量不足的困境。居民出行500米见绿地的覆盖率目前还不足七成。

平原虽然增加了100多万亩林地,但和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国际大都市40%以上的平原森林覆盖率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首都园林绿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表示,北京已出台计划,未来5年,宜林荒山全部披绿;平原再增至少38万亩森林;通过拆违建绿等多种形式,让85%的居民出行500米见公园绿地。未来的北京,青山为屏、森林环城、绿景满城,更宜居,更美丽。制图/康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