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方法论(2)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方法论(2)

要点三:普遍联系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当代中国各种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运用联系的观点,透过现象抓本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这首先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和后30年关系的认识上。两个30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不能用后30年的成绩否定前30年的功劳。正是前30年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建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才为后30年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种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新时期三大战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联系观点的充分体现。

再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问题紧密相连,就需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如加强党的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是政治建设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建设问题。

一个基础:社会实践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鲜明特点。

一个主体:人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体是人。辩证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方法,而是人的辩证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人是辩证法的主体。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围绕着人展开的。首先,经济社会建设要依靠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可靠的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释放人民伟大力量的新形式。其次,经济建设过程要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执政党,一定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再次,经济建设要服务于人,改革发展要惠及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GDP论英雄,而是要以人为本。“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辩证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一整套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体系。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