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强: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3)

朱富强: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3)

评教标准亟须多元化

鉴于学术的真实价值和社会认知之间往往存在差距或者时滞,不同课程的授课目的和要求也存在差异。为此,大学就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允许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发挥自己的特色。譬如,有的教师注重条理清楚,有的注重知识渊博,有的重视讲解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则致力于提高分析批判能力。显然,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就会抹杀真正的学术思维,妨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然而,一些大学却热衷于根据统一标准搞教学排名乃至实行末位淘汰。一些教师认为这是一个逆向淘汰的机制,教师的课程教得再好,即便不少学生对其教学极其认可,但是,如果教师在出题、打分上得罪了一部分学生,只要学生给教师打较低的分数,则教师连过关都很难。于是,“经济人”的本能就会使大家并不追求卓越,而追求平庸,因为随大流才是最安全的。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强调,“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而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大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教给学生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既然如此,用体现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要求的标准来统一评估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师的教学,这还是真正的大学教育吗?大学里还会有真正的学者吗?实际上,欧美大学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而国内大学却往往将之形式化和简单化。在统一的评教体系下,讲授知识的教师而非引导思考的学者充斥大学讲堂,一些教师往往热衷于重复主流教材上的教条,而认真做反思和批判的学者则遭受排挤。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培养真正做学问的校园氛围,如果经济学院里没有研究生教育而只有研究生班课程,又何谈学术创新呢?

现今的教学评价体系,其问题也许在于本质上是站在管理者本位,而不是站在学术本位。它方便的是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和量化评估,比如一年发3篇论文就优于2篇论文。而学术是很复杂的,创新性无法简单量化,很难画一条统一的杠杠来做简单评估。爱因斯坦在成名前,在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少,如果到中国大学应聘,恐怕连副教授都评不上。掀起边际效用革命的杰文斯极不擅长讲课,其教学很不受学生欢迎,他的一位同事说,“再没有像他那样蹩脚的讲授者了”,这样的教师在中国大学显然会被严重低估,但他却被熊彼特称为古往今来最有创造性的经济学家之一。教学评估无疑是需要的,但应该针对不同课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