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要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就要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问题上多加琢磨,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真正使新闻舆论工作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境界。
和坚持正确的导向并行的是以正面宣传为主,这是由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我们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决定的。
首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事实,才能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活力和生气,才能体现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只有看清大势,才能把握大局,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大有作为。清末学者陈澹然的一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深刻地阐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我们正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因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能为了针砭时弊而用放大镜有意放大阴影面,自我泄气,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因此,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再次,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两者是一体两面。舆论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措施,是现阶段坚持反腐败的重要思想武器。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才能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也是符合新闻传播自身规律的。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广播出现时,列宁称之为“千百万人的群众大会”,可见媒体营造舆论的力量。有识之士早有洞见,好的舆论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它无疑能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成为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而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扰乱人心。近期“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等不实消息尘嚣四起,有些媒体为了博眼球,不加以求证就草率转载,最终成为虚假消息扩散的推手。这种违背新闻伦理、丢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理应杜绝。
努力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媒体人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而运用辩证思维对待、认识、处理新闻舆论工作,则是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