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褪下浮躁始见真

文艺创作褪下浮躁始见真

他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被文艺界公认为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 他的纪实文学作品《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他就是著名作家李春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作家要沉下心来,认真的写作,把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提高,思想性内涵让它更丰富。细读莫言的作品,里面充满着“东北乡”、红高粱等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这些都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例证。

proxy

图为李春雷和老乡在一起。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国文明网推出的文艺名家讲故事专栏中,当代著名作家李春雷的理解和莫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深入生活,应该是作家永远的功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写作需要,他大年三十跑去邯钢和工人们一起守岁,一次意外的事故让钢花给他的手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却彻底打通了他和工人之间的情感。为了解基层,他主动申请到基层去挂职锻炼,期间几乎跑遍了当地所有乡村,一批草帽朋友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角。为了记录最真实的一线故事,他先后主动请缨去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参战,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在滚石乱飞的山路上采访,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穿行,几度死里逃生,这种对于文学的痴爱无人可比。

读完李春雷讲的故事,笔者深深地为之感动。也正是因为他扎根了基层,结交了百姓,还原了现场,才会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杰出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在浮躁的状态下产生的,一定要能沉得下心,要肯坐冷板凳。

李春雷在文学创作上的沉心静气与某些文学创作者的浮躁形成了鲜明对比。应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金钱、名誉、地位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很多人不乐意深入生活,不愿意坐冷板凳,不甘于忍受寂寞,正是由于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才会对自己的作品草草的应付,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也不会受到读者的喜欢。

有句话说得好,艺术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旅程,孤独仿佛已成为它的宿命。对作家来说,要写精品和传世之作,就要做有高远精神追求,能耐得住寂寞,并力求用精神力量引领大众欣赏品味的那一群人。因此,广大作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李春雷等名家为榜样,真正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在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在百姓中吃透生活底蕴,才能能自己的作品以温馨化苦涩、以美意润干涸,以最简单质朴的笔触勾勒出最美好的景象、表达出最动人的情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