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对外政策、国际战略、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准确判断中国国际定位,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王政达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形成了完全崭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出外交工作新理念。首先,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人类文明走向新判断。其次,提出“中国梦”概念,顺应各国新期待。再次,提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首倡大国关系新模式。复次,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着力打造中国新形象。二是引领外交工作新转型。中国外交更加强调有所作为、主动担当、转换角色,做国际事务中的“概念提出国”和“议程设置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亚投行的建立、朝核问题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思路的提出,都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博士生导师、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孙劲松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就“一带一路”战略而言,“中国正在创造历史”。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崭新的历史意义。这是一种全新的中国走出去的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和平发展,强调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而不是走西方国家那样一种殖民化的老路。我们追求的是“共赢”的模式。我们既要走向世界,又要深度融入世界。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张希中认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比如:重民本、顺民意、得民心的经验,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做法,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选贤任能、严格吏治的思路,与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管好干部、从严治吏的思想;注重立德修身正己的传统,与“三严三实”的思想;居安思危、注重变法革新的治道,与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创新发展理念,等等。
在张希中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滋养以现在:首先,丰富的哲学思想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与重实践、尚实干的思想,“一分为二”与全面发展的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次,厚重的人文精神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精神养料。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人文关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视德性、以人为本、和合精神、群体本位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处处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再次,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道德养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代代相传。这些道德精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博士生导师、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刘俊杰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揭示了国家治理的内涵,国家治理传承和改造了中华民族优良政治文化,比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老子的治理国家“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艺术。
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王明科特别注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党史的重要论述。在他看来,总书记的历史观和党史观是一种大历史观、大党史观。这体现在:一是站位高、目光远。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历史和审视历史,注重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去把握历史。二是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只有承认历史是客观的,才能正确地认清历史,面向未来。三是强调对历史的敬畏感。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四是注重历史的科学性。总书记认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五是准确地定义历史的功能。总书记用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来定位历史功能,这对于学习、研究、运用党史都特别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