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育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启示

孙育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启示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但这种生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创造活动,而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手段,其中蕴含着人类的精神诉求。因此,在科学引领下的消费社会到来之际,更应该看清楚在商品的海洋中蕴含的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本性,而不能用物的价值作为衡量人类自身的标准,这对于走向现代化的当下中国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启示。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卷入资本的逻辑之中。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国不仅要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而且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痼疾。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的探究,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提供了锁钥,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特征,这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批判理论的经济哲学

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思想来源,同时也是在批判后者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和界限进行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出资产阶级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前提是非人本性和反科学特质,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人类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使政治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具有了科学性。而蕴含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哲学基础和原则,成为使科学避开无思想的实证主义,成为真正的、现实的科学的守护者,这使马克思经济学同资产阶级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是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形式存在的经济哲学。

“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当成了论证自己哲学体系最有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所主导的市民社会成了马克思寻找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历史之谜的最终突破口”,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之间不是相互外在的,而是内在关联的,经济学中的哲学同时也是哲学中的经济学。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借助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性回归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

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存在的马克思经济学,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根本上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这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这被认为是必然定律,进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种假设作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纳入到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作为资本逻辑具有合理性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对于资本逻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于资本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和秘密的揭示,目的是要呈现出被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当作资本主义经济前提的私有制以及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资本逻辑的非人性和异化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因此,可以说内在于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的实证研究形式之中的,是对于人类生存的实践本性以及人与自然的本质关联所进行的哲学考察。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分析,扬弃了资本逻辑所赖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马克思用以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考察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