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育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启示(2)

孙育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启示(2)

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生产实践本质的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实践在本质上就呈现为一种辩证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自然中介把人类的生命本质对象化为现实活动。这种生存实践是在有限的现实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现实基础承载的却是人类对于无限的、绝对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诉求。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个体性和时间性的现实活动,同时又蕴含着对于普遍性、共同性和无限性的生命诉求和自由精神。人类生产实践的真实本性既是个体利益的表达,同时具有与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超越阶级、政党和派别的狭隘界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人类生产实践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与无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类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实践着无限的自由本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马克思看来,个体能真正成为自身,绝不是单纯的个体性本身,而是包含着统一性的个体性,这种对存在的辩证性的领悟,需要通过理性思维的抽象和综合,因为它不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正是建立在对于存在的辩证本性的领悟基础上,这也成为马克思进一步通过研究市民社会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原则和方法通过对资本逻辑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个体与整体、人类与自然、存在与本质之间相互异化的关系基础上。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个建构就是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它在根本上是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作为基础,因此造成了主体与客体、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没有在自我与他者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制度。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类有限的实践活动和无限的自由本性辩证统一起来。马克思既扬弃了庸俗唯物主义对于无限和绝对的忽视,把人们现实的有限生存,作为存在基础的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庸俗唯物主义预先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有限的、特殊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马克思也扬弃了唯心主义只是在思想中预演人类的绝对性,抽象地阐发自由而不能使之走入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的思维方式,在唯心主义那里自由不过是一种虚幻。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旨在探寻,在现实人类实践活动中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辩证统一的现实路径,这无疑是内在于马克思整个学说中的哲学内涵。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一种扬弃了异化,从而实现人类本性真正回归的未来社会所代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