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3)

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3)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改革措施的整体协同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用的供给侧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协同性。

一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要放弃需求侧管理,而是要提高两者的协同性。从以往实践看,供给侧政策与需求侧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性,如降低企业税负作为供给侧政策客观上要求降低财政支出,但需求侧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要求提高财政支出。因此,在当前的实践中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至关重要。提高两者的协同性,关键在于做好结构性文章,一方面将结构性税收政策与结构性财政政策相结合,另一方面将货币政策的总量管理与结构性放松相结合。具体而言,对税收边际成本高、税收弹性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应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加速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对税收边际成本低、税收弹性小的领域,如垄断性行业,可采取适当增税的方法,达到稳定各级财政、增加财政政策空间的效果。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投入方向应从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军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农村交通水利、城乡教育卫生以及前景广阔的城乡养老服务业,这不但有助于逐步淘汰水泥、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同时有助于刺激高新技术、生物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货币政策方面,由于货币总量规模较大,继续全面放松不利于存量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大量流动性一旦进入实体经济,就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应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实行结构性定向放松政策。

二是加强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协同性。一方面,加强力度上的协同性。由于供给侧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时滞效应,短期政策在力度上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慢、宜透明不宜遮掩。中长期政策要稳,相机渐进调整,以稳定全社会的经济预期。另一方面,加强目标上的协同性。由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政策效应存在对立的一面,各项政策要紧紧围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来制定,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供给侧政策,都应力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全局的改革举措,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为核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轻易变向。

三是加强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三个结合”。第一,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供给侧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严重扭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释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农村改革,重点就是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部门流动。第二,把解决突出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由于财政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利益与中央政策难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实现效果。例如,目前经济中存在的大量落后产能,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盲目引进投资的结果。因此,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突出问题,必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改革基础上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通过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合理设置地方收入税种,形成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增长依赖症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辖区内公共产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第三,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垄断行业改革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企业无论大小,生产成本由其技术管理水平所决定,而交易成本与流通成本并不能被企业所左右。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高,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双高上。对于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其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现在的问题是,企业的流通成本过高现象仍很突出,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要降低流通成本,必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使这些行业的定价机制合理化。

(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