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整治洋地名要切忌“春风吹又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地名,导致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显,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了不便,也给传统的中华文明抹了黑。
洋地名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城市新建的居民社区,“凯撒城”、“曼哈顿”、“加州”等等这样的名字恐怕大家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见到。这些看起来洋味十足的名字,虽然很能吸引一些目光,但是大多没有政府部门命名的正规手续。
其实,早在1996年民政部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件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要求“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另外不少地方也明确规定,凡新建的居民住宅区、商住大楼和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名称,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必须向民政部门办理名称登记审核手续,并以审核批准的名称作为正式的标准名称。虽然早就有这些明文规定来限制洋地名、怪地名的产生,那么,为何又屡禁不止呢?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次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是非常及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公安、民政、住建等相关部门真正负起责任、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对不规范地名进行一次“清剿”,彻底擦亮地名这张名片。同时,清理洋地名也要切忌“春风吹又生”,要常抓不懈,以后相关部门要坚持对所在区域的地名实行动态检查,对再次出现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要做到有一罚一、严惩不贷。
【启示与思考】
洋地名的滥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结果,是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重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充斥的“外国就是好”论调的微观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影响了普通民众的出行,另一方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因此,此次对洋地名的整治,从根本上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本土文化,鼓励、提倡使用本土地名、传统地名。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一是要对现有洋地名进行普查、统计,严格规范,发现不符合实际的,要立即整改。
清理洋地名,加强本土地名文化保护,需纳入法制化轨道。而对一些文化崇洋心理严重的相关部门和有关官员加以心理纠偏,才可能在根源上加以治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会以引进洋名为能事,也不会以中国人的口头语作为晚会的卖点。文化崇洋,折射的恰恰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浅陋与浅薄,如果要实现地名洋化的纠偏,不仅仅是从地名文化保护一个方面施以正能量,还要从经济自信国力自信文化自信上施以正能量。如此,本土化的地名,才可能载得了国人的乡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