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供给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3)

让供给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3)

——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改革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维护全球经济体系开放性

黄阳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全球需求失衡是酿成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元凶”,主张以全球需求结构,特别是贸易结构的“再平衡”作为稳定全球经济的主要手段。

作为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述治理思路代表着既有全球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但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一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治标不治本。诸多国家为了摆脱危机的影响,纷纷实施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结构性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表明单纯依靠刺激政策直接干预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二是全球需求结构“再平衡”建立在各国内外部需求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在各国利益缺乏有效协调的情况下,极易滋生保护主义和排他性区域经贸协定,不仅难以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还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开放性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须在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全球经济体系的开放性依赖于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后者又取决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创新经济增长路径,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经济体系,是维持全球经济体系开放性的长久之计。

换言之,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以结构性调整促增长、以增长促稳定、以稳定促开放、以开放促普惠”的新型全球经济体系。第一,创新经济增长路径是维持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长期的经济增长需要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增长模式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第二,构建平衡增长模式是维持全球经济体系开放性的基础。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经济转移增长模式是一种零和博弈,需求结构的失衡容易加剧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激化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全球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实现各方利益融合的平衡增长,有助于建立起相容的全球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取决于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依赖于各方致力于维持全球经济的开放性,共同发展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首先,各国根据国情,推进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各国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调,避免本国经济波动和国内政策冲击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消除制约生产要素跨国有序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一方面是培育惠及各方的全球性市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和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防范全球市场的分割和贸易体系的分化,避免在区域性经贸协定中设置歧视性贸易标准、规则和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引导资本、人才和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共同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全球要素市场的改革优化全球产业布局,建立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

再次,重视新一轮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模式创新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出强劲的增长动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新一轮产业变革也可能造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分化。各国应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国际合作,让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结构红利更具普惠性,防止其固化当前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体系。

最后,按照建设新型全球经济体系的需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包括从关注全球总需求管理转向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强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性,等等。

(本版文章作者单位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