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从顶层设计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对大学的外在要求,亦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在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水乳交融的今天,对于任何人来说,要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一所大学,实为一项极其严峻的挑战。现代大学治理需要高超的智慧,才能高效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化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激活办学活力,最终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双赢。
一、现代大学治理为何需要高超智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与中世纪大学相比,现代大学办学的规模、承载的使命、面临的环境早已不是曾经的“学者行会”时代所能比拟。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告诉世人,现代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大学已不再是仅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行会”,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职能的机构,也不再是超然于世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多种成分的集合体、多元化使命的承载体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站”。因此,对于大学的“掌舵人”来说,如何驾驭这首巨型的“航母”在历史前进的波涛中永不迷失方向?如何使这个复杂“集合体”中的多元成分相处和谐并各尽其能?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满足各方相关者的合理需要?如何引领一所大学在与社会的紧密交往中实现互动双赢?诸如此类问题无不与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密切相关。而能否成功破解并巧妙地处理这些难题,直接关乎大学的运行状态,体现大学的治理能力,决定大学的前途命运。
事实上,任何“单向主义”的思想或行动只会顾此失彼最终无益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唯有高超的治理智慧方是破解这些难题、有效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良方。高超的大学治理智慧并不局限于一物一事,也不拘泥于一草一木,亦不仅见于一丘一池,而是着眼于事物的全局、纵观于无垠的森林,仰望于浩瀚的宇宙,能够把大学纳入历史与社会现实坐标去反思大学的过去、审视大学的现在、指引大学的未来。在现代大学已经成为多种成分的集合体、多元使命的承载体和社会发展进步“动力站”的今天,大学与其内部每一个群体已经息息相关,与外部各方利益相关者休戚相联,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同呼吸、共命运,唯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胸怀,亦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行动策略,还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动”的应变能力,更有“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践行睿智,才能有效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巧妙处理学术与行政的冲突,妥善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既能确保大学永不迷失方向,又能激发大学内部的办学活力,最终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双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