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针对了现实问题,彰显了执政新理念。获得感基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有更多更高的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抓好发展、民生和公正等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获得感的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了许多新词,“获得感”即是典型。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获得感”。从那时至今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先后二十多次提到“获得感”: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提获得感,在谈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时提获得感;在考察重庆、浙江等地时提获得感,在会见台湾政治领导人朱立伦和马英九时提获得感;在国内“两会”上提获得感,在出访外国时提获得感。与此同时,中央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也使用获得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由此大众传媒和老百姓开始广泛而高频率地使用获得感,“获得感”也因此成为2015年度网络热词。
获得感很显然既要有“获得”,还要有“感”。所谓“获得”,就是收入增长、生活改善、品质提升等。“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获得”是“获得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必要充分条件。无所获得,当然就没有获得感,但有时有获得,却不一定有获得感,有时感觉的程度与获得的多少并不成比例。对于感受而言,那些具体、微细的东西,往往胜过那些过于宏大、抽象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胜于华丽词藻、空洞口号。
获得感能成为热词,自然在语言上适合了大众和网络的特性。但是,内容总是比形式更深刻。获得感作为政治词汇能流行开来,说到底是针对了现实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的痛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获得感引起社会共鸣,是因为当前社会上突出地存在着获得不多甚至没有获得的现象,一些群众甚至还有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获得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契合共产党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获得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获得感正是衡量美好生活的生动指标,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