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的类型
获得感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这是不言自明的。物质获得的感受最为实在。收入多了,生活好了,住房大了,上学容易了,看病方便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没有比这些更真切的了,这如同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与媒体见面时所说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言者谆谆,听者切切,人们对此记忆犹新。
物质获得排在首位,这也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在宏观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最迫切的任务,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最基本的诉求。尤其是中国至今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感受最为急迫、最为刻骨。当然,对物质上的获得感也不能做狭隘的理解,不能都简化为钱物,物质的获得感也有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
获得感还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需求如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有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永远都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中国的社会发展经过了温饱阶段、基本小康阶段,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既有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有文化方面乃至政治方面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是全面的、多样化的要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高层次的获得感越来越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获得感既有绝对的一面,还有相对的一面;既有纵向比较的感觉,还有横向比较的感觉。纵向历史比,自己比以前过得好,这是一种获得感。但还要看到,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的感受往往受到横向比较的影响。吃干饭的比吃稀饭的感觉好,但比起吃肉的就失落。有房子比没房子好,但比起住大房子的就不平衡。尤其是在这种横向比较时,一旦认为自己的收获赶不上自己的付出,一旦觉得社会上一些人的获得并不是基于付出,就抵消了自己的获得感,失落感油然而生。社会差距越大,这种失落感就越强烈。因此,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疑是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