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道”与“路”(13)

——老子的文化形象与《道德经》的解读途径

摘要:王德岩教授非常全面地解读了老子的文化形象,并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刻剖析。王教授从老子其人、《道德经》其书两个方面,谈到了现代学者的困惑与争论,直到三大发现所产生的决定性突破,以及这三大发现对当代研究老子所产生的作用。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与阐释了老子的各种形象,以及老子的思想精髓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敬请观看!

这个事本来好好的,你干嘛要变呢?比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要保护性重修,修完了以后还是那个故居吗?这个东西本来好好的,我们觉得一定要拆了重建才更好,这种事非常非常多。

大家可以看到,韩非的《解老》《喻老》非常实用,贴合老子的思想,很深刻。理论上讲,韩非成功地改造了老子,把老子应用到实际的国家治理中去。可惜的是,韩非被他的同学陷害,空有理论,没有真正地有机会去治理一个国家。尽管秦始皇对他的理论很欣赏,但最终还是把他给杀了,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司马迁把韩非的《说难》全文抄录,韩非有这么好的理论,而且也知道游说一个君主很难,他还是不免于游说之祸,他很感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实践上的应用。汉初尊崇黄老之治,这个时期有个宰相名叫曹参。曹参早先是一个很好的将军,跟着刘邦夺了好多的城池,灭了两个国,立下无数战功,封列侯,地位很高,被封到了胶西,做刘邦大儿子刘肥的相。当时,曹参把当地有学问的人叫来问,咱们怎么来治理天下?大家说了很多,他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后来,有人告诉他,这儿有一个高人叫盖公。于是,曹参准备了厚礼去拜见盖公,盖公跟他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听了以后,感触颇深,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盖公。

萧何跟曹参本来是同事,他们都是刘邦那个县的小吏,他们做官以后,互相瞧不起,关系不好,但是,萧何临死的时候,皇帝问,谁能代替你?他说,“只有曹参能”。萧何快要死了,曹参在家里踱来踱去,说,“萧何快死了,他肯定推荐我做宰相,我要做好准备”。他的仆人都不信,因为他俩关系不好,后来果然召他来做宰相。为什么呢?因为曹参擅黄老之术,他在齐国的这几年,无为而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齐国治理得非常好,天下都称颂他的美德。汉朝就把这个盛行于齐国的黄老之术,引到了朝堂,一直到汉武帝之前,全部沿用这一套,使得汉初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成就了文景之治。

所以当时百姓,还给曹参编了一个歌谣,说萧何为法“觏若划一”。因为秦朝的法令很繁琐,萧何却能用最简单的法令,让老百姓知道该干什么。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曹参很稳定,老百姓过着稳定的生活,他们觉得很好。所以,司马迁非常推崇曹参,说他休息无为,天下称美。

曹参做相国的时候,整天在家里喝酒,下属来跟他请教问题,他就请人一起喝酒。那个时候,汉惠帝刚做皇帝,非常想有所作为。曹参的儿子在皇帝旁边做秘书,汉惠帝让他去问问曹参,对他说,能不能让你老爹出来干点事。结果,曹参把他儿子打了个半死,说这是你能问的事吗?他儿子回去跟皇帝报告。后来,皇帝对曹参说,这是我让他问的,你不要打他了,你作为一个宰相,什么事都不干怎么能行呢?然后曹参就说了,“陛下认为你跟高祖相比谁好?”皇帝不能说他比祖先要好啊,说我可能不如他。曹参又说:“你觉得我跟萧何相比怎么样?”皇帝说好像也不行,因为萧何功劳太大了,是汉初三杰之一。曹参接着说,“那咱们俩都不行,他们俩规矩都定下了,咱们何必要改呢?顺着做下去不是很好吗?我们一动反而坏了!”皇帝说,“好,说得不错!”然后,曹参继续这样喝着酒,做了若干年这样的宰相,天下大治。当然了,前提是他把人安排得很好,他最大的智慧是什么?是看谁适合干哪个事,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他就可以高枕无忧,清静无为,老百姓也清静,他也清净,皇帝也清净,但是天下很好,这是曹参。

汉文帝本来是刘邦最没有希望继位的孩子,最后反而做了皇帝,他怎么让像周勃这样带兵的权臣主动交权?怎么让在南方称帝的吴越王赵陀取消称帝?又怎样用一封信退了匈奴的兵?这背后和《老子》的智慧是分不开的。汉文帝和他的母亲薄太后是读《老子》出身的,汉文帝的夫人,也就是后来的窦太后,以《老子》来治天下,汉景帝、汉武帝也都是从小必须读《老子》。 

所以汉武帝的时候,辕固生提倡儒家,他用黄生来辩论,窦太后好《老子》,辕固生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听了大怒,将辕固生投入猪圈里去与猪搏斗。景帝暗中给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才把猪刺死逃了出来。在这以后,黄老之术一直统治着中国最鼎盛之前的那个阶段,反而消耗国力那个阶段,是儒家比较兴盛的时代。

国力鼎盛了以后,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所以,儒家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河上公代表了一种转折,一方面,总结了汉代以来皇帝大臣的治国修身之道;另一方面,河上公成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来,河上公被神仙化了,葛洪在《神仙传·河上公传》里面说,上天见文帝真心向道,世上又无人能指点他,故遣派神人下凡来传授他《道德经》的真义。上天又恐怕文帝不信河上公所要传的经书,就向他显示神迹。文帝心晓,今日遇见了神人,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是手不释卷,精心钻研《道德经》。

传说,王羲之曾经用书法来换道士的白鹅,这个书法写的就是《河上公注》。从此以后,这成为一个佳话了。《河上公注》一直是最通行的老子注本。到唐玄宗开元七年,停止用《河上公注》做第一御本,改用御注,但是,御注还是按照这个系统来的。《河上公注》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与养生思想,而且蕴含着不少学习思想。

古人用《老子》,可不是专门用来做哲学研究的,而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运用老子智慧处事的人,基本的特征就是,功成名就,善始善终。《老子》内容非常丰富,单纯的文献和哲学研究,会把它变得单一化,所以我们要从感性角度、理性角度,以及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才能学习到一个真正完整的《老子》。我们要用它作为滋养我们的养料,角度越多,接触的人越多,我们从中汲取的智慧也就越多。

《老子》是一个渗透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文化,如果我们单独把《老子》作为一个哲学研究,总是讨论它的唯物唯心、辩证法,或者是文献等等,那么这个《老子》会很贫乏,它就不值得做我们的经典。所以,今天我希望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找机会,去阅读和享受各种各样的《老子》,这样它才能真正地活在我们中间,成为一个经典的《道德经》和《老子》。好,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