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今天,我们可以更放心、更放松地去看待《老子》,我们不妨逐渐地恢复那种多姿多彩的《老子》,让《老子》不再是一个“单面”。当然,从哲学上把握《老子》非常必要,但是,也要看到《老子》历来是千姿百态的。
中华民族的智慧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都跟《老子》有关系。下面我们会讲,你看到这个家那个家,很多干实事的人都跟《老子》这个学派有关系。现在,我们对《老子》的研究太贫乏了,有一个表现就是,用学术语言谈《老子》,大家都不感兴趣,越是离开学术谈谈体会,大家越感兴趣。王蒙先生谈《老子》,他从人生体验来谈,讲《老子》对他的帮助,大家觉得很好啊,这是一个活的《老子》。
我想,《老子》的研究者应该恢复多姿多彩的老子,应该把老子的多张面孔贯通起来,如果做不好这些,我们只能让《老子》在地摊上流行,只能让《老子》在养生班上流行。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面有一句话,“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
我们都努力想去发现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个不是重要的,重要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已经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够神秘的了,够让我们惊奇的了。大家不感到惊奇吗?现在我们在这儿讨论老子,这要多少机缘巧合,才能因缘际会,形成这个结果?首先我们这些人,出生的时候要在地球上,还要到中国来,还要在北京,机缘太多了。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老子,你不要费劲去找“原本的老子”。这个很重要吗?找出来又能怎么样呢?而且,这也是找不出来的。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老子亲笔写的那个版本了,因为老子那个时代,不是一个手写时代,是一个口述时代。大家可能根据他的口述,各自去写一个版本,所以你找到又能怎么样?重要的是什么呢?老子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我们血液里面,他已经在历史上如此这般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和思维,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放松一下,我们先想想就是,从古到今我们的印象中,老子究竟是个什么形象?
这是最早的老子形象,画的是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这是汉墓中画像石、画像砖上非常喜欢表现的一个题材。大家可以看到,孔子和老子问礼,大家都彬彬有礼,中间是一个小孩。
这张图也是如此,孔子问礼图。画中有马车,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子路和子贡在旁边。这个题材在国内已经发掘了30多处,可见当时流传非常广,而且大部分出自齐鲁,也就是儒家聚集的地方。可以想象,儒家和道家在早年是有一个蜜月期的,这个蜜月期,至少可以延续到庄子和孟子或者是荀子的时代。这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老子形象,就是汉墓里面的问礼图,但是我们不知道老子究竟长什么样,唯一可以断定的是,老子肯定是一个大耳朵的人,因为他叫李耳,字聃,聃的意思就是耳曼,曼是大的意思,就是很大耳朵的一个人。除了这个特征以外,司马迁说老子有可能活了160岁,也可能活了200岁,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老子是一个长寿之像,这是我们的推测。我们接着往下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