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道”与“路”(9)

——老子的文化形象与《道德经》的解读途径

摘要:王德岩教授非常全面地解读了老子的文化形象,并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刻剖析。王教授从老子其人、《道德经》其书两个方面,谈到了现代学者的困惑与争论,直到三大发现所产生的决定性突破,以及这三大发现对当代研究老子所产生的作用。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与阐释了老子的各种形象,以及老子的思想精髓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敬请观看!

图片3

这个是唐代的苏州玄妙观老子像碑,传说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

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1

大家记得孔子的标准像,先师孔子行教图,这是孔子的标准像,传说是吴道子的作品,像上题字:“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苏州玄妙观老子像碑和孔子行教图风格很像,上面有唐玄宗的题字,很古雅,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训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累圣攸传。万教之主,先天地焉。函谷关右,传经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爰有上德,生而长年”。因为到了唐代,老子已经被神化了,传说他81岁才被生下来,生下来就是白头发白胡子,所以叫老子。《神仙传》里面有这个传说,唐代是信《神仙传》的,所以他,“白发垂相,紫气浮天”。观音看到紫气东来,才知道老子要过来,这是他的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是说老子的修身养性。“东训尼父,西化金仙”,就是说,在东方,他是孔子的老师,教孔子礼;向西呢,化金仙,道教有本《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出函谷关,西度流沙,不知所终,那么,他到底去哪儿了呢?道士说他去了印度,并且教了一个学生叫释迦牟尼,所以这叫西化金仙。

“百王取则,累圣攸传。万教之主,先天地焉。函谷关右,传经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这些我们都很熟悉了。那么,这是在唐代对老子的赞颂和认识。这个题词总结了各种可信和不可信的、宗教的和学术的资料,对老子作了描述。但毫无疑问,在这个时候,在画像砖里,还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智者的老子形象。在这之后的老子形象,大多都不是老子像,而是老君像,这已经是身为万教之祖的老子形象了。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