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鹏:从人权幻象到难民危机(2)

何志鹏:从人权幻象到难民危机(2)

——国际关系中观念霸权主义的黄昏

阿玛蒂亚·森确实说过,贫困与饥荒很多时候都是制度导致的。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即中国俗语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时候,贫困和饥荒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资源存在着稀缺,换一个治理体制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因而,社会动荡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但并不是其他国家任意干涉、扩展影响的天赐良机。这就可以解释西方的难民困局:西亚北非各国家出现问题之时,它们不是采取协商和沟通的方式,而是直接插手,从解救人道危机,到维护基本人权,再到推行民主制度,在这样一个表面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西方世界深刻认可的“善治”观念被一厢情愿地运行在它们认为需要改进的社会之中,而由于没有考虑这些社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为社会问题提供有效的资源,干预的结果不仅没有呈现想象的乌托邦,甚至出现了比原初状况更加深重的灾难。

第三,国际政治的动机偏差。如果西方国家采取行动的动机是单纯而良好的,或许它们应当得到同情,最多是奉劝它们三思而后行;不过它们的行为动机还有冷战思维的一面,也就是分解非西方的阵营,打压不信奉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政权,增加西方势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西亚北非的变乱被西方国家欣喜地称为“阿拉伯之春”,为什么利比亚的禁飞区导致了北约辅助反对派攻击政府军,为什么西方国家长期敦促叙利亚的合法政府交出权力、与反对派“平等对话”。然而,正如《红楼梦》里面描述的那样,这些国家“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真正地促进民生发展、社会进步,只想着弹压对方、扩展影响,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流离失所的难民潮水般地涌入邻国,并有一些漂洋过海进入欧洲的时候,它们刹那间觉得“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在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显得不足的时候,它们仿佛明白了,人权并不是一个随口说说的词汇,而是需要真正付出的整体社会安排。“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种眼前无路的状态恰恰是西方自以为是的制度优越感的产物,是文化帝国主义逻辑的必然结果。

在难民危机的持续发酵中,那些已经受到冲击的国家,以及远隔重洋但也无法隔岸观火的国家,是否能够领悟出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真义所在呢?

(作者为吉林大学法学院、公共外交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