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创新:基础与牛鼻子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4年5月24日,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表示
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结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科技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想法和做法必须纠正。我国科技如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学习笔记”批注】
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明清时期的中国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科技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创新发展理念的实施。
在创新发展的内涵中,科技创新提出的时间最久,受到最多的重视,无论何时,科技创新始终是基础。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背后都是科技创新在支撑。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社会要有危机意识但不必妄自菲薄,方能充分激发中国社会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潜力。
四、创新与改革:生命力与大环境
“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2014年10月27日,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强调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如果把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利于培育创新沃土,更利于让创新活力迸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一直以来,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
创新发展需要实践平台与环境保障,制度创新作为创新发展内容之一,同时也承担着落实和巩固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使命。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制度创新一直如影随形,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依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理论、制度创新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可以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我发展的精神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五、万众创新:全社会&各领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
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
——2014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2015年12月25日,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
【“学习笔记”批注】
在创新发展的完整内涵中,理论创新提供“脑动力”,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要依靠上下同心和全社会一起努力。
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意味着以人才为支撑,构建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宣传工作、军队工作、文艺工作、新闻工作,除却器物层面,这些涉及制度与思想层面的领域也都需要创新发展的刺激,才能真正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结语:
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从前期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到与深化改革相连的体制机制创新,再到如今上升到指导理念的创新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历史大潮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期待着,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勤劳勇敢而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以创新之楫,奋发展之舟,持续在改革开放中释放更多的动能与红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