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改善民生 提高共享水平

保障改善民生 提高共享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重要标准,紧紧围绕补齐民生短板,采取切实措施狠抓落实,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民生画卷”灿然展出。

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截至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0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编制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

积极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动实施城乡养老并轨、社会救助并轨,努力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此外,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国家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缓解人口结构老化,又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更为难得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要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切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守住底线。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能力有异,业绩有优劣、机遇有差异,因而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但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守住底线就是要保基本、托住底,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要在医疗、养老、义务教育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特定人群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另外,还要保证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高的福利水平会超出现有的国家供给能力,危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