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现了,在中共领导核心酝酿调整的敏感时刻
2007年3月24日,《浙江日报》头版的“之江新语”专栏,刊出了短论《追求“慎独”的高境界》。这个专栏,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写了4年,这是最后一篇。
当日,中央决定,习近平调任上海市委书记。
2006年秋,上海爆发社保基金案,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一批高官落马,陈是当时查处的贪腐官员中级别最高者之一。上海,这个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局势都有标杆意义的城市,会不会在风暴中动荡坠跌?
习近平主要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推现代服务业,为上海确定了“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
对于自己的上海使命,习近平的总结是“努力稳定大局、统一思想、理顺情绪、调动干部积极性”。
短短7个月零4天,当他奉调入京时,这座城市已重获稳定和信心。
在到上海任职之前,习近平在海外的形象是改革和亲商的政治家,在国内,普通民众谈及这位地方大员,仍会提及他的中共元老父亲,对他本人印象并不深刻。调任上海,令习近平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在中共领导核心正酝酿调整的敏感时刻。
2007年10月中旬的中共十七大,习近平进入中共中央的9人核心领导层,与他同时“入常”的,还有他5年后的治国搭档李克强。
在中央的这5年间,习近平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受命牵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筹备,并负责起草中共十八大报告、修改中共党章。直到2012年11月,成为拥有8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的总书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人。
回想2007年初,有媒体要求习近平为自己在浙江的5年打分。“我怎么可以给自己打分?打高了别人说我骄傲,打低了别人说我自卑。”习近平这样回答。
他解释说,这个分数应该由老百姓来打,官员关键是要为民做事,而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现在,13.6亿中国人,正在注目于他的一举一动,也会在心里为他打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