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灾后重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2)

芦山灾后重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2)

三、绿色重建夯实灾区永续发展根基

芦山地震灾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求高、任务重。同时,灾区又处在多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次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这种背景下,灾后恢复重建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是芦山地震重建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总体规划》里专门单列了“生态家园”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灾区党委和政府自觉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工业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芦山、天全、宝兴等重灾区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产业发展要求高、容量有限,客观上属于限制开发区。雅安市创新思路将雅安经济开发区全部作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异地支持芦山、天全、宝兴等灾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灾区涵养生态与异地产业发展的双赢。“飞地园区”招商中明确要求,无论投资额有多大,只要属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禁入园区。

灾区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是最大的资源和资本,应着力将雅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座座集生产示范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孵化、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自然生态拔地而起,一栋栋特色鲜明的新建民居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助农户走上致富之路。灾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果园,重建培育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增长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实现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效益的高效转化,真正走上了一条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科学持续发展道路。

四、多元开放重建拓宽灾区发展路径

芦山地震灾区位于西部高山峡谷,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这里偏僻闭塞落后。实际上,雅安自古就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宋代时曾专门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无比繁盛的通商贸易极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留下了多元开放的精神品格。面对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灾区人民拓宽视野,以多元开放聚力灾后重建,有力推动了灾区建设发展。

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划拨了大量资金,但仍需多渠道筹措解决。为破解资金难题,恢复重建采取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做法,面向全国招商引资,推动中期票据、灾区债券发行,整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切实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川省还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对雅安地区实施省内对口支援,深入探索市场为手段、利益为纽带、共赢为目标的长效合作办法,推动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变,建立起“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雅安不断拓展受援思路和合作领域,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1+7”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援建市及其他区域合作,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和人才辐射,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雅安成立了全国首个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开放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科学化评估,持续开展“招善引慈”活动,大量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到灾后恢复重建中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