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廉: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

胡颖廉: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值得介绍,主要有三点理由。首先,华人占据新加坡人口绝对多数,其文化传统、饮食习惯、食品产业特色与我国相近,较西方国家更具可比性。其次,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总人口553.5万,是典型的城市国家,对我国城市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再次,在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近年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中,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是各国学习的榜样。本文将选取小餐饮、输入型食品、特色食品加工三个典型领域具体分析。

小餐饮食品安全治理

新加坡是旅游胜地和美食天堂,食品摊贩、大排档、小型餐馆受到游客和本地居民青睐。该国餐饮业发达,各类餐饮经营者总数达3万多户,餐饮从业人员超过12万,而国家环境局下设的小贩署和卫生署仅有200多名食品卫生稽查员负责执法检查,因此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用城市规划“变堵为疏”。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街边小贩迁徙计划,由政府建屋发展局在组屋区内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以低租金等优惠政策将小贩从人行道引入室内集中经营并规范管理。政府还有权指定摊贩的种类和分布。小贩(熟食)中心有完备的卫生设施,并且配备公用集中冷库、装货平台和餐厨垃圾处置系统。通过“政府建设,市场运行”的方式,中心的清洁、设施维护等费用由摊位租金支出。政府后来规定,开发商在建设组屋和商业设施时,必须同步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政府还规定新建工厂、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和多层工业楼的,必须在同一建筑物内设立食堂(餐厅)、食阁或咖啡店,以就近用餐减少民众到非法小贩处购买食物的风险。目前新加坡已建成小贩(熟食)中心107个,吸纳近万家饮食摊贩,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2012年,政府宣布用10年时间新建10个小贩(熟食)中心。

二是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协作培训从业者。一些餐饮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法规知识和食品安全常识匮乏。为此,新加坡监管当局提供食品卫生基本课程,并规定所有注册的餐饮从业者必须通过食物卫生基本课程培训和考试,取得证书方可从业。从2007年6月起,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将原有课程升级为国家食品及饮料业劳动力技能资格培训课程,人员培训和考试由政府认可的15家培训机构承担,借助社会培训机构的灵活性提高培训效率。为确保培训有效落实,参加培训者可以获得新加坡政府技能发展基金的资助以及缺勤补助,个人仅需支付10%左右学费,特殊情况还可以申请全额补助。

三是提升法规精细化水平。新加坡有关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主要是《环境公共卫生法令》(第95章)和《环境公共卫生(食物卫生)条例》,以及国家环境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规体系覆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每一项内容,制度设计注重可视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少有疏漏和矛盾之处。如在食物处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不准赤手处理食物、食物存放保持合适的温度、熟食必须放在生鲜食品上面、不能使用破损餐具、食物处理场所必须清洁等。不论对于监管人员还是餐饮从业者,周密详尽的法规条文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