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廉: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2)

胡颖廉: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2)

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从境外输入,因此对输入型食品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该国农粮兽医局负责食品进出口管理,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管理食品进出口转运、检验检疫、召回、应急处置、标签及广告等事务。

首先是“最严谨的标准”。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除极个别本地特色食品外,该国食品安全标准几乎完全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从源头提高保障水平。自2006年起,新加坡开始实行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认证体系,并成为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采用该体系开展食品安全认证的国家。新的认证标准既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也有助于提高食品行业在国内外贸易中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是“最严格的检查”。为减少不合格食品流入,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检验检疫程序。第一步是检查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确保生产地符合新加坡安全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农粮兽医局在进口食品还没有“登机”或“装船”前,就已经开始了检验工作。第二步是资料审查,农粮兽医局规定所有食品进口商必须在该局注册,同时递交尽可能多的进口食品相关资料,包括食品来源地的证明和化验报告,以证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者在实验室抽样化验。

再次是“最严厉的执法”。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销毁数千吨进口食品。同时,新加坡规定海鲜产品只能用冰块保鲜,不能使用防腐剂等化学药物。农粮兽医局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去市场抽样检查,不合格的海鲜产品一经发现会立即销毁。对于那些存有“前科”的食品企业,检查人员会格外留意并加大检验频次。2013年6月,农粮兽医局发现从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进口的9批海鲜产品含有致癌化学物质甲醛后,立即将其销毁,并对有关进口商处以罚款和刑事处罚。

本地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监管

除了进口食品,新加坡特色食品由本地企业生产加工,具体包括肉类、鱼类和蛋类产品加工企业、冷藏仓库、屠宰场以及各类小作坊。为确保本国生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政府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管。

一方面,农粮兽医局对国内所有食品企业实施分级管理,确保食品制造商遵守良好行为规范从而生产清洁安全的食品。食品企业的执照到期之前,农粮兽医局都对食品企业进行分级,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将这些企业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较差(D)四个等级。等级达到A级的企业将获得食品安全优秀奖。等级为C或D的企业将受到更多的监管和检查。检查分为定期检查、预定检查和突击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企业和工人的清洁和卫生情况、相关文件以及在之前检查中发现缺陷的整改情况。分级制度有助于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靶向性,同时激发企业改进质量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新加坡还十分重视食品检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4年,新加坡耗资2000多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面积近万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中心,除了负责确保新加坡本地食品安全,还可以为邻近国家检测食品。该中心拥有包括转基因食品检测在内的8个先进实验室,有能力处理禽流感病毒和炭疽菌等危险病原体,每年可对约六万个食品样本进行近百万次检验,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食品检验中心之一。新加坡政府每年在食品检验检疫上投入的资金均超过10亿新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充分反映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