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四大特征(4)

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四大特征(4)

核心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重要理论观点都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实践不断提出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在理论上的自觉反映。

四、具有多样载体性的特点,理论创新体现在代表大会报告、全会的决定以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为各种主要的学术著作,列宁理论在十月革命之前也主要是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执政以后,由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非常多,理论创新很少表现为大部头的著作,而是主要体现为代表大会、全会的报告与决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一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1987 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住了基本国情,制定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012 年11 月27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党的全会的决定中。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说: “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受政治局委托在向全会做的说明中指出: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200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一系列重要讲话密切相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 年12 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这次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后来也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是与1992 年的南方谈话连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2001 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基本要求,为党的十六大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前发展。2013 年11 月29 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过程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2014 年9 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阐明了评价政治制度民主有效的八个标准: 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