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砥:人民警察的力度与温度

张砥:人民警察的力度与温度

这两天,在大洋彼岸的舆论场上“警察”二字很是抢眼。

先是24日,一则名为《中国英雄交警》的视频被CNN放到了社交平台上,不到一天时间就被点了300多万次,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希望这位中国警察能够移民美国”。再是25日,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少年案时隔近一年半后终于有了结果,当地政府同意向受害人家属赔偿600万美元,但拒不承认犯有过错,舆论哗然。

两个国家,同一群体,迥异的舆论反应,在凸显警察这一职业复杂性的同时,也促人思考,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警察。

在世人印象中,美国警察是权威的象征,但也是“暴力执法”的代名词。谁敢抗拒或者挑衅警察执法权,拳脚相加、拔枪相向都是分分钟的事,稍一不从便被击毙的也不少见。与之相较,中国警察有时候就显得“窝囊”一些,诸如警察执法被扇耳光、警察市民街头对跪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尴尬现实让人唏嘘。说实话,执法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警察身份理应是对违法者的强大震慑,而不能成为“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的心理负担,否则法治的权威将丧失殆尽。但这是否意味着,警察就都该像美国那样“心狠手辣”“不留情面”才好?

其实不然。

相较于美国警察,中国警察还有一个厚重的前缀——人民。人民警察乃是中国警察的本色。这一份“人民性”,要求他们在铁血硬汉的外表下抱持一份古道热肠的温情。我们或许还记得这样的画面:在重庆,一位迷路的九旬婆婆街头犯困,民警给她当了1个小时的人肉靠背;在南京,一位21岁的年轻交警,为托扶事故中伤者,寒冬里单膝跪在冰冷路面半个多小时。事实上,对我们的很多基层民警而言,生死考验的抉择会有,但日常面对的更多是这种老人走失、邻里纠纷、治安巡逻等看似鸡毛蒜皮,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人民警察为人民,往往就要贯穿在这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中。

作为坚定的执法者,警察需要的是干事的力度,雷厉风行、毫不含糊,不给任何违法行为以逃脱空间;作为人民的守护者,警察需要的是待人的温度,保持耐心、温情脉脉,把事办到百姓心坎里。该硬的时候要更硬,这样法治才有力量,权威才能树立;该软的地方要更软,这样人民才有依靠,民心才能凝聚。我想,这或许便是一名合格人民警察所应有的素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