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峡谷深邃,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人历经30年,用血汗和双手,一钎一锤凿出一条7.5公里的“天路”,也在南太行之巅树立起一座廉洁丰碑。
只要干得动,就要去修路
锡崖沟位于王莽岭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山陡沟深,地势险恶,群山环列。在陵川县的县志上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白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曰锡崖沟,因地形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壁立千仞的险峻地势把锡崖沟人祖祖辈辈封锁在了大山之中,人出不去,村里的特产也无法外运,能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是锡崖沟人日思夜想的梦。
1962年秋天,锡崖沟人为走出大山、摆脱困境,开始了第一次修路。然而,从1962年到1981年,却只是建成了人们戏称的“驴道”“狼道”和“羊窑”,仍没有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20年经历3次失败,锡崖沟人并不甘心,更没有死心。1982年,凭着山里人不服输的“杠劲”,锡崖沟人制定了沿王莽岭山壁“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旋上升”的筑路方案,全村人组成了团员队、“父子兵排”、“光棍队”,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修一条出山路。
在艰苦卓绝的修路工程中,党员干部永远冲在最前面。
村党支部书记宋志龙把最艰巨、最险要的老虎嘴路段留给自己,组建起包括两个亲弟弟、妹夫、本家叔叔、同学、好友在内的突击队。放炮后他第一个到现场,排除了险情再叫大伙儿上;开山修路怕塌方,他就把一头黑发剃个精光,只为第一时间感知掉在头上的小沙子;1990年底的一次意外事故炸死了老支书董怀跃和村民宋双保,还伤了六七人,他想方设法安抚村民情绪,为大伙儿加油鼓劲……
老支书赵全妞胆大心细,工程上一遇到险情,他总是第一个上前。有一次,路修到一处悬崖前,需要人徒手负重攀登十多米在峭壁缝里炸出个工作面。没人敢上那光秃秃的绝壁,这时,赵全妞挺身而出,他把钢钎、炸药绑到自己身上,拽着树枝一步步挪上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凌空打炮眼、凿顽石,展现了危难之时党员干部先上的觉悟。
妇女主任王志英为了让“前线”的汉子们放心,带领全村40多名妇女做好后勤保障。山上溅起的碎石磨掉了她的头发,村里的农活累得她小产,但却磨不掉她支援修路的心和撑起半边天的坚强毅力。
参与修路的锡崖沟人,除了村“两委”主干,还有很多普通群众,大家“只要干得动,就要去修路”,一起想、一起说、一起干,众志成城,誓要把路修通。
1986年,村党支部决定加快筑路进程,摆开5个工作面打洞。村民宋来银承包了一个145米的洞。传统工具工作效率低下,他就跑到一家煤矿借回一台已报废的柴油发电机,自己鼓捣着修好使用,又从信用社贷款买了电钻。为了村里通路,宋来银连续5年在山上打洞,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成功完成承包任务,无私无畏,让人感佩至深。
村民董福安也主动承包了一个山洞,他和两个儿子在山上过了3个春节。他的手磨出了血,还有好几次差点摔下悬崖,两个儿子也被累得坐骨神经痛、胸口疼。虽然心疼儿子,但为了早日通车,董福安公而忘私,顽强地完成了承包任务。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路通人未归的董怀跃、为修路吐了两碗血的杨有平、说出“要死我先死”的赵平印、血祭锡崖路的宋双保……天助自助者,1991年6月10日,悬在崖间的“挂壁公路”,终于修通了。
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在锡崖沟精神展览厅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锡崖沟人艰苦凿路30载,作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昂贵代价。仅1982年至1991年10年间,义务投工10.7万个,动用土方15万方,石方7.5万方,耗资59.6万元。为了修路,2人不幸牺牲,5人身负重伤,1人终身残疾。为了修路,集体卖掉、抵押了办公楼、仓库、山坡、树木、牛、羊、驴;村民倾尽了家产,花完了积蓄。”
30年时间,投资59.6万元的工程,全村干部群众参与建设,难以计数的物资、耗材,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人挪用修路物资。这得益于锡崖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修路花的是“家底子”,一分一厘算细账,容不得半点虚假。当时任县委书记邢德勇从紧缺的财政资金中拨出3000元钱,用牛皮纸包好拴在绳子上吊下来交给锡崖沟村委时,村里就制定了各项纪律制度,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
“要以身作则,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接受任何礼物和吃请;无论‘两委’干部还是党员都要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集体收入、集体开支都要上两委会、党支部扩大会,然后张榜公布贴在大街墙上;‘两委’干部和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干什么活都要在前面排险,让百姓在安全环境下干活……”宋志龙说,当时村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违反规定,都会被严肃问责。
“村里每年都要开大会,公布修路的钱花在了哪里。”据原村委会主任赵满成回忆,他十八九岁时曾跟随母亲王志英参加过村委大会,会上会计向村民代表公布村里的收支情况,修路购买炸药、钢钎等物资的流水也会一笔一笔念给大家听。
“每笔收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让每一个村民对村里的工作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赵满成说,那时候村里穷,修路的钱除了县委拨付的3000元、县交通局筹集的一些物资,剩下的就是通过抵押村集体资产来贷款解决,村民们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未因村里无法按时支付工资而生出些许抱怨和不满。
当年上山打洞修路时,村集体给党员赵软海和第二生产队队长董水成拿了300元现金。可要完成修路任务,这300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深知村里条件艰苦,没再向村集体要工钱,不仅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还自掏腰包,先后卖掉了家里仅有的3头牛和院里的两棵大树,又向外村借了300公斤麦子,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修路过程中,他们没发一句牢骚,他们说:“就是卖房子卖地也要把这洞打成,因为这是从党手里接受的任务,必须要完成。”
锡崖沟挂壁公路在创造筑路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危险处党员干部先上”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至今仍在口口相传、代代践行。
脚踏实地,走出大山
30年、3代人、7.5公里,锡崖沟惊天地、泣鬼神的筑路历程,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铸就了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牺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穿行于锡崖沟挂壁公路,裸露岩石犬牙交错,险峰峻岭苍劲狂野,每走一步都需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仰望是千尺高崖,不寒而栗,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俯瞰是万丈深渊,步步惊魂,往前多迈一寸必将万劫不复,踩好“刹车”才能走出大山。敢于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化不可能为可能,才有了路;做到脚踏实地、慎之又慎,才能走好每一步路。这是这条“天路”教给人们的道理。
走出大山后,锡崖沟人的眼界宽阔了、思想解放了。从2019年开始,借助王莽岭景区改造提升,锡崖沟融合村庄规划与景区规划,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进行全方位提升;对120套民宿进行统一设计管理,建成高端康养民宿群;形成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体,村集体通过房屋租用、资源租赁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如今的锡崖沟已成为旅游胜地,这样的好日子是他们鏖战大山30年,开山凿路的回报。
今天,锡崖沟人正紧紧跟随党中央的号召,紧紧围绕各级党委的部署,秉承“锡崖沟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一路风雨一路歌,在前行的漫漫征途中,永不止步。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纪委监委供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