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庆明:构建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学(2)

庞庆明:构建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学(2)

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完善

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获得很大改善的同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也在扩大。对此,需要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经济学。

第一,引导“一个预期”。共享发展最重要的预期来自教育预期。社会公平首先是教育公平,资源共享首先是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创造精神和生存本领。为此,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第二,坚守“两大底线”。经济制度底线和运行机制底线是共享发展的两大底线。经济制度底线指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我国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也要求以公有制作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力量,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才能为全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运行机制底线,就是允许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范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里所说的资源应该是一般性资源,而非全部资源。换言之,市场作用是有边界的。对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划定资本作用的边界。

第三,完善“三层制度”。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制度环境,完善三个层面的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层面,需要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这是关涉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决定环节。(2)再分配层面,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做好精准扶贫,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个人综合所得超额累进税制改革。(3)三次分配层面,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式扶贫的体制机制,完善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促进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突出“四项重点”。首先,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过程中,党和政府应充分发挥政治体制优势和后发优势,创新治理理念、发展战略和共富政策,在追求发展成果共享的同时,有效抵御资本主义金融全球化的破坏性。其次,贫困地区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集聚各方要素资源进行产业升级。完善贫困人口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最后,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和控制,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经济学,是一项复杂工程。需准确定位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共享发展中的角色,解决共享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才能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