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怎么看、怎么办?

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怎么看、怎么办?

摘要:北京真正住在养老机构的人不过1%,即使今后逐渐到2%、3%,绝大部分还是在居家养老中。所以居家养老不是选择的问题,是自然的过程,跟穷富没有关系。

编者按:5月4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北京市“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作《做强养老服务业 实现老有所养》专场报告。现将精彩观点摘编如下:

QQ图片20160504154010

2050年户籍老年人将超过630万,每3个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并且这种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将持续50年。面对这种情况,带着三个“看”:辩证的看,科学的看、积极的看,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现象。

从国际上来讲,世界卫生组织包括联合国专门对于老龄化的趋势有一个综合判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很多关于老年人的常见观念和主观臆断都起源于过时的陈规旧习。现在的养老机构就像疗养院,而不是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机构,是由于过时的思维,没有针对他们设计相应的服务。还有一个判断,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的家人,我记得很清楚,当他们退休的时候,退休的那一天对他们来讲好象骤然变老的状态。好像被别人暗示你是一个老年人,但是和老龄化相关联的失能和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不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老不老,一个是你心老没老,再一个不同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决定了你是不是真正面临所谓的失能状况。老年人能力和健康需求状况是随机产生,是根据你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经历过的事紧密相关的。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少时去浪费自己的健康,一定会在你的中年和老年对你有所让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北京市委、市政府怎么看?在去年市委全会上我们专门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建议,第一次在建议说明当中列举十方面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一次成为其中一个说明的问题。一个核心的要义是抓住重要的机遇期、窗口期。此居家养老非彼居家养老。很多老年人会跟我调侃,居家养老,就是天天居家,你不管我了。实际上居家恰恰区别于原来的家族养老。要说在家里养老,可以说家族养老或者靠家庭养老,这部分依然是我们的基础,也是居家养老的基础。但是现在一个家庭就2.45个人,更多是依靠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支撑居家养老,这实际上是我们最重要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面的居家包括社区在内,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我们也有一些人说“9064”,90%在居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在机构养老。他说我穷呀,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这次千龙网给大家一个问卷,也是这样问,你是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我想澄清一个问题,无论居家还是社区还是机构,不是你选择的,是每个人基本上必经的三个阶段。现在的方向是希望你把绝大部分时间更多是在居家环境中,你的床边上就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但是当你床边的服务不能解决你的失能,机构养老就是最后阶段当中需要的内容。所以跟贫贱富贵没有直接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人必经三个阶段。在同样的时间节点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个过程。

北京真正住在养老机构的人不过1%,即使今后逐渐到2%、3%,绝大部分的时间实际上还是在居家养老中。所以居家养老不是选择的问题,是自然的过程,跟穷富没有关系。不同的人当他需求的时候都给大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的内容。

大家看各种问题的时候,由于自己所处的角度和自己对这件事情了解的程度,和自己实实在在对他的思考深度的不同,因此我们往往对养老的发生、吐槽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体表述,源自具体感受,言之有理,也失之偏颇。这是我们跟大家沟通和日常判断中会碰到的情况,比如说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就有一些声音出来了,说不用再建养老机构了。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字,当一个人进入失能期的时候,如果在养老机构里平均继续存活的时间是44个月,在家里存活多长呢?是27个月。在机构平均比在家里能多有三分之一的寿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养老机构里效率要高一些。

养老机构一定是针对失能老年人提供的,这个阶段的效率比在家里高很多。而且在家里还面临着很多需要协调的人事关系,专业的护理问题。比如亲情的关爱,刚才说的孤寂,很多老年人在失能后半段,由于多存慢性病共存和疼痛问题,需要很多在精神上进行抚慰。在养老机构里有专业的团队提供相应的精神关爱和心里上的抚慰或者心理干预。大家想想这个事情在家里很难做到。很多家政服务员不可能具备这种知识,这也是经常换家政服务员的原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