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标——坚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在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重点在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历史现象。一方面,“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伪命题”。据统计,二战后116个发展中国家真正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15个,大部分未能穿越,如“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等。另一方面,“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经济背景是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条件发生的根本变化。供给侧成本大幅提升,需求侧系统性疲软,若相应的发展方式仍沿用传统而未发生改变,则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供给方面看,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总成本全面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及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等均大幅度提升,发展方式若不从以往的依靠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而以扩大要素投入量为主拉动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和全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拉动增长,则长期呈增长不可持续状态,短期严重失衡,很可能形成严重的“滞胀”。
从需求方面看,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就投资需求而言,若在发展中忽视人力资本的积累,长期滞后于物质资本扩张,创新能力弱,即使有大量资本和储蓄,也无法有效实现投资增长;就消费需求而言,若在发展中忽视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收入差距显著扩大,全社会消费倾向会普遍降低,相对于经济扩张形成消费需求相对甚至绝对疲软。如果不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公平程度,必然导致长期衰退和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发展理念的偏差。一是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源于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缺乏竞争力;二是经济制度创新滞后,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市场竞争力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又严重缺失,缺乏公平竞争的动力保障;三是法制秩序滞后,对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私权缺乏保障,对政府的公权缺乏有效约束和规范。由此产生普遍的“寻租”,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脱离市场效率原则,而是根据寻租强度配置资源,这样既无效率,也无公正。
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转变到效率提升。
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市场失灵领域、社会长远发展目标上起主导作用。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形成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治理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与法治制度逐步完善。无论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