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的推进将会激发传统要素的再生产能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城市创新政策,调动经济中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是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创新。城市全面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体现在城市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方面,也体现在资源、理念、制度、文化等环境支撑因素。城市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但环境支撑因素创新不足,则会导致市场竞争不足,创新效率低下。因此,要推进城市全面创新,就要超越单一创新要素的集聚,将创新从科学技术领域扩大到社会发展、伦理道德、公众利益、制度建设等领域,建立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因地制宜,促进差异化创新。城市创新刻不容缓,但不能急于求成,忽略承载创新的城市自身发展规律,实施面面俱到以及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创新将会造成创新与城市空间以及环境的脱离和割裂。城市全面创新要打破标准化、规模化的传统创新限制,摆脱传统创新的路径依赖,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业结构、文化内涵及发展历程等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发展道路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创新目标体系,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
三是倡导创新平等和成果共享,促进包容性创新。能否创造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越过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是一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关键。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也面临着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城市发展速度和农民涌入城市的速度不相匹配、农民工难以融入现代化城市等问题。创新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事关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的提高。如果不能将创新和城市真正融合起来,只强调创新,而忽略城市为居民服务这一基本职能,将大量低收入人群排除在参与创新和共享创新成果之外,将会导致权利失衡和机会不公,也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创新。因此,要改变创新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传统思维,倡导创新引致的经济增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包容性创新的合理规划。一方面,要通过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特定需求开展创新活动,使其分享创新成果,减缓和消除贫困;另一方面,要强调创新机会的公平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将其纳入到创新活动中来,使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与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创造价值。
四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创新。我国地区间的创新资源与创新活动分布不均衡,在空间布局上,东部呈现块状特征,而中西部点状特征明显,多集中于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及其创新还被排除在创新体系之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因此,应当以城市创新为起点,通过市场机制跨区域布局协同发展产业带,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结构。一方面,要支持创新资源密集程度高的城市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构建城市群的创新极。另一方面,要打破地方垄断和行政保护,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通过城市间的创新溢出、区域协调与开放互通,通过城市群的空间载体解决单个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类资源约束,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以协同创新牵引经济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Y047]的阶段性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