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公开更积极

让信息公开更积极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政府即将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因为对政策解读材料的公开时限、重点职能部门新闻发布次数等提出量化要求,受到广泛关注。

政府信息公开,涉及政府文件、会议、电子记录等诸多信息载体,又要考虑公民隐私权、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等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年来,在“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规定下,各地的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扩大公众参与、回应社会关切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比较消极、被动,信息公开或流于表面,或避重就轻,这就给一些突发事件中臆测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对政府信息公开多一些具体的刚性要求,既是为了维护公众的权利,也能规范相关部门的行为。如此,信息公开才能在实践中释放更大价值。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