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有日进  政必日新

“两学一做”:学有日进 政必日新

摘要: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守好忠诚这个核心的政治,肩负起事业这个天大的使命,把克服矛盾困难、战胜诱惑挑战作为展现能力素质的阵地、展示人品官德的舞台,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善始善终,执政为民善做善成,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眼下,“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正在各地蓬勃展开。这种问政之时勤问学的风气,是我们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业已形成的好传统,也是历经改革实践验证的真经验。

“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许多事实说明:为政之道从学习和总结中来,善治之能同样源于学习的延续。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的标准和要求也逐步提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校十九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是“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为党员干部发出了虚心向学的动员令,也勾勒出干事创业的路线图。也让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践行“启航十三五”时代使命,仅凭敢闯敢干的“胆”已然不够,还要具备善做善成的“知识水平”为支撑;履行“共圆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既需要夙夜在公的敬业姿态,更得有一锤定音的精业本领。学习落后,必定思想落伍,最终建设落空。

“问学”自觉才有“问政”自信。人不学,无以立足;干部不学,无以立业。创立儒家的孔子虽学贯古今,仍然坚持“入太庙,每事问”;有《本草纲目》传世的李时珍,毕生以药工、樵夫与渔民为师。有鉴于此,党员干部唯有守住“每事必问”的初心,才能保持务求真懂真信真用的信心。

1939年,毛泽东同志针对革命队伍里一些同志不注重学习,“单靠发命令行事”、“光有威风而没有本领”的现象,意味深长地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应当看到,现在不少党员干部经济上不拮据,政治上有地位,学历上也不差,就是有点“本领恐慌”。主要表现在缺少改革实践的本领。在新情况与新任务面前,常常理论弄不太通,形势认不太清,政策搞不太懂,实际工作中看问题不明就里,做决策不知轻重,搞建设不得要领,只能凭着霸气与官威号令基层,左右四方。到头来思想上的“本领恐慌”,导致现实中的“建设放荒”。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本身就是对党员干部精神上“补钙”,知识本领上“充电”,能力上“加油”的过程。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边学习边实践、边领悟边运用中,理解掌握党章党规与系列讲话中体现的科学方法和领导艺术,吃透领会其中蕴含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而打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权力傲慢,摆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的实践钝感,各项建设自然如鸟在林,如鱼得水。

“问学”领先才可“问政”领军。“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当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带好头,二要改革中站排头。换句话说,具备了学习上“极目楚天舒”的理论视野,自会达到工作中“一览众山小”的实践高度。

当前,面对时不我待的发展态势与改革形势,部分党员干部或多或少存有“守摊”心态与“求稳”状态。有的感到老路子好走、老经验好用、老办法好使,奉行“管你千条计,我有老主意”;还有的则害怕辛苦和劳累,总喜欢跟以前的老面貌比,跟身边的兄弟单位比,就是不跟改革形势与时代要求比,安于现状,粉饰矛盾,疏于创造,缺乏担当精神。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番话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之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比如,置身改革发展新实践的时代背景,怎样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如何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中,把讲话释放出的信号与来自实践一线的问号对接,结合履行的职能使命去领会、面临的实际环境去理解、担负的具体任务去研究,通过把本单位的难题放到调整改革大背景下去思考,放在履行职能使命上去分析,放在面临的特定环境与任务中去把握,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老套路”、损害公平公正的“潜规则”、制约科学发展的“土政策”,做到在服从大局中找准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我们要在深化认识中破解难题,创造性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