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新特征新趋势(3)

李强: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新特征新趋势(3)

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前面测量出的中国结构,无论是“倒丁字型”还是“土字型”,都是底层比较大。如果底层不断提升,最终变成橄榄型社会,中国现代化转型就完成了。但是,毕竟下层、中下层部分太大,农村还有44%比例的人口,那也有6亿多人,再加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2.7亿,这样一算起来,后面要推进结构性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重。

下面提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七点想法:

第一,一个社会的结构是产业结构设定出来的。中国面临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这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意义非常大。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就能够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这个转型不仅是资本的转型,更重要是人的转型、人才技术的转型。最核心的还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技术人才、技术工人。而人的转型、人才的转型需要时间和耐心。

第二,城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中国未来三十年面临一个很大挑战,就是城镇化。我们一般说,中国正在面临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什么样比例的城镇化才算是完成现代化转型呢?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十项指标提出,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要占到70%以上才是现代化社会,城市人口比重要超过50%。我们如果将外来打工族也计入城市人口的话,应该是达到这个指标了,但是,我们知道外来打工族、外来农民工还没有真正市民化,真实的城镇化率、户籍市民化率也只有30%,所以,我们后面的任务还很重。

第三,农民工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干部、教授等阶层都有晋升的渠道。但是农民工打一辈子的工也不知道怎么晋升。其实我们确实也没有给农民工创造比较顺畅的晋升渠道,这是大家要思考的。

李克强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中国社会应该尊重匠人、技术工人、手工艺者。在中国,把所有专业人员加上所有技术人员合计,在整个人口普查中仅占7.1%,这部分人在经济发达体的国家里占比接近50%。所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

第四,关于收入分配调整,前面讲过,我们的基尼系数还处于高位,所以,还需要一系列的收入分配调整。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我们现在提出,“十三五”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即2016-2020年要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2020年覆盖全部的城镇常住人口的保障,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起步比较晚,蓄水池里的养老金蓄水的时间还比较短,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到来的速度在加快,对于这些都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第六,教育与中产社会的形成。在任何社会,教育都是社会地位上升最为正规的渠道,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中产阶层的摇篮。现在的问题是,农村来的这部分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升成中产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高校毕业生都倾向于朝大城市流动,他们在小城市也确实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而到大城市里找工作,大城市又排斥他们,一线城市有明显的排斥政策。

所以,虽然教育是培育中产的机器,但是,中产地位的真正实现还需要很多社会机制的建立健全。我们应该为更多人进入中产创造更多的渠道,否则社会永远是一个分化的社会。

第七,市场准入与中产社会。总的来看,中国社会在过去这些年通过市场进入中产这一块是最顺当的,证明市场还是很有效的。通过市场进入中产,目前有一个问题,该群体社会地位不稳定。李克强总理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城市不要一天到晚驱赶那些小商铺打击他们,其实这是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这是符合国情的。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巨型企业其实雇不了多少人,垄断企业包括现代化生产线吸纳就业人数并不多。而就业人数最多的就在小资本雇用、在市场营销这一部分。台湾为什么是中产社会?因为台湾就是中小资本极其普遍,一个社会必须要容纳中小资本,让中小资本成为社会的常态。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被大资本垄断,就意味着少数人占有的财富太大,大部分人难以从中获益。

中国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实现中产社会,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呢?根据我们预测,大概到2040年的时候,我国白领劳动者将首次超过蓝领劳动者,在全体劳动者中占到52%,到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白领劳动者,也就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办公室人员、经营销售商业销售人员加起来,大约占全体劳动者的60%。那时候,终于就能实现以中产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本文系作者近期题为《怎样看待我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演讲稿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